
中国北京作为目前历史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双奥之城”,不仅是2008年1月1日中法英三种文字《奥林匹克宣言》的全球首发地,而且拥有世界第一座“奥林匹克宣言广场”,成为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中心。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正如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的那样:“2008年8月,中国人民给世界呈现了值得记忆的时刻,彰显了体育带给人们的激励作用。奥林匹克运动必须感谢这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政府自始至终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尤其在2001年7月13日,北京拿到第29届夏奥会的举办权后,进入奥运会筹办阶段。除此之外,北京奥运会也得到了13亿中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可以说,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成功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不仅是北京的奥运会,也是全国人民的奥运会,更是全世界华人的奥运会。
特别是中国体育代表团以51块金牌高居金牌榜首位,极大地鼓舞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励了近13亿中国人以及爱国侨胞尤其是当代中国青年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提升了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此可见,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核心贡献在于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新北京,新奥运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负众望,秉持“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书写“新北京,新奥运”的华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北京的城市面貌和人文环境,这对于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新建和改造了一批符合举办奥运会标准的体育场馆,同时还从有利于北京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对机场、火车站、城市道路、电信系统、新闻中心以及奥运村及其辅助设施等大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2008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200千米,公路路网密度也相应提高。
筹办北京奥运会的大规模投入对北京地区建筑、交通、邮电、通讯、旅游、餐饮等很多行业的消费形成刺激效应,在奥运会期间北京接待中外游客652万人左右,旅游收入超过33亿元。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经济总量由2006年的787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777.9亿元,突破万亿人民币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大关,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可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成为牵引首都经济高速增长的助推器,而且大大加快了北京跻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人们普遍认识到,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风貌的载体,是城市的文化符号,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才能守望、传承乃至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在筹办奥运会期间,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4年),使北京城市建设进入了既注重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又积极保护古都风貌的新阶段。元土城遗址、明城墙遗址、十三陵德陵、康陵、庆陵、历代帝王庙、永定门城楼、长椿寺、普度寺大殿、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故宫午门、武英殿,天坛祈年殿建筑群,黄花城和古北口段长城,颐和园佛香阁古建筑群等历史遗迹、文化遗产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修缮,让传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源。
除此之外,为了兑现“绿色奥运”的承诺,2007年年底,北京市林木绿化率达到了51.6%,山区林木绿化率达到了70.49%,京石高速等“五河十路”两侧建成了250平方千米绿化带,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建成了126平方千米林木绿地,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城市中心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18%。“绿色奥运”的理念也成为中国环境转变的重要契机,带动了经济增长模式的新思考,促进了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 起 向 未 来
如果说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以惊人的速度转变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那么2022年冬奥会则是以一种极其深远的方式增强了北京乃至中国已经具有且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2022年冬奥会不仅延续了2008年夏奥会在经济、人文遗产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发展理念,而且在疫情期间举办的特殊性,反而使这届冬奥会成为北京体现城市治理综合能力的独特机会。
正如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全球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
习近平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举办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冰雪运动跨过山海关,走进全国各地,开启了中国乃至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冬奥会带来的冰雪运动的热潮使得国内冰雪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到2020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
2022年北京冬奥会,比利时、冰岛、乌克兰、新西兰、罗马尼亚等奥运代表团,数百名运动员、教练员和代表团工作人员身着中国赞助商的品牌服装,中国元素在奥运舞台上得到更多展现的机会。2022年1月6日,中国某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滑雪用品海外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超过60%,其中,国产滑雪头盔海外销售额同步上涨了15倍。据了解,全球共有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在该跨境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中国雪具。北至冰岛,南至智利,都有中国品牌的身影。
除此之外,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效应下,拥有得天独厚冰雪资源的东北地区正在迎来冰雪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冰雪作为吸引游客的自然资源,成为东北地区不少城市发展旅游经济的金字招牌。比如吉林市主打“雾凇+滑雪+温泉”,长春市主打“冰雪雕塑+滑雪”,哈尔滨持续完善冰雪大世界等品牌,辽宁也在形成冰雪全产业链条。
除了旅游资源,东北三省还是传统冰雪体育强省,随着国家“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战略任务的实施,南方地区对冰雪运动专业指导的需求量激增,积极向外输出冰雪体育运动教练员、运动员,引进培训项目,开展冰雪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已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冰雪产业无疑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值期望达到万亿元,规模将占到整个体育产业的近五分之一,冰雪旅游人数也将超过5亿人次,预期收入超1.1万亿元。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2.11-12月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