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嫦娥六号任务遇到哪些挑战?总设计师揭秘
新京报 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刘梦婕
2024-06-27 18:46

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嫦娥六号任务遇到了多少挑战?在6月2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揭秘,讲述在一年多的极短时间里,嫦娥六号经历和克服的困难与挑战。


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人类首份月球背面样品,精准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胡浩介绍,嫦娥六号原本是嫦娥五号的备份,执行月背任务对备份提出了新挑战。


首先是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挑战,航天任务非常复杂,嫦娥六号作为备份生产时间比较长,它的寿命决定了执行任务的质量。实施过程中,时间比较长的这些产品,怎么处理?怎么补充?怎么更换?这是很重要的挑战。


据其介绍,嫦娥六号执行任务之前,把上天产品和地面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工作进行了深入梳理,把探测器、火箭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嫦娥五号备份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更换,保证上天产品的可靠性。


其次,要在月球背面着陆采样,就要适应月背条件的改变。比如,月背不能直接通信,需要增加中继星,那么探测器就要适应中继星的要求,技术状态变化也是一项挑战,需要经过充分验证和充分准备,保障这些改变的状态能够适应月球环境要求,能够适应整个系统要求。


还有计划安排上的挑战,嫦娥六号任务正式开始是在2022年8月,到2024年5月3日执行任务大概只有一年半时间,工程中还增加了国际载荷和中继星,中继星要从头开始研制,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中继星不是只针对嫦娥六号任务的,是针对后续任务的“百家星”,所以要不断开展前沿性研究,不断适应嫦娥六号的需要和后续发展的需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开展,挑战性很强。


此外,在国际搭载方面也遇到了挑战。我国向国际上做出承诺,拿出着陆器10公斤、轨道器10公斤的重量余量,开展国际搭载。这意味着,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与团队融合,克服语言不同、工作习惯不同、研制程序的标准不一样等困难,开展大量试验,共同完成任务,“我们践行了诺言”。


胡浩表示,应对这几个方面的挑战都获得了成功,为后续完成更复杂的任务积累了经验。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姜慧梓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月球正面、背面样品全球首次同时展出,总设计师透露“月球建房”
北京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预计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
第一看点
奋力书写改革新答卷——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
时事
嫦娥六号总设计师揭秘月球背面采样细节
第一看点
嫦娥六号在月背“挖”了个“中”,总设计师:请大家体味其中奥秘
时事
“背面和正面月壤不太一样”,嫦娥六号或揭示另一半月球的秘密
时事
从“广寒宫”到“清暑殿” 嫦娥六号落地背后还有哪些细节?
时事
月背“挖土” “广寒”探秘——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纪实
第一看点
新闻8点见丨三星堆与金沙文物进京;苏纳克的“豪赌”能翻盘吗?
时事
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