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1999年设立,2000年首次颁奖,是中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20多年来,已有37人获此殊荣,他们都是谁?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据新华社消息,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月24日在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李德仁(左),薛其坤(右)
图片来自新华社
李德仁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更多阅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我俯瞰的是一生的仰望》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更多阅读《最年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薛其坤:我要对得起国家和百姓的支持》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有何“亮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月24日揭晓,今年的奖项分布和获奖特点有哪些?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分别授予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0人。
基础研究领域重大成果持续产出,自然科学奖连续9次产生一等奖。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三大奖通用项目中,45岁以下完成人占比40%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奖中,45岁以下完成人超过一半。
盘点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1999年设立,2000年首次颁奖,是中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据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除2004年、2015年、2021年和2022年奖项空缺外,截至2024年6月,共有37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新京报梳理发现,获奖人中,有1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两院院士。另有1名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也是唯一的一名女性获奖者。此外,37人中有19位获奖者已经离世。
这37位获奖者分别是:
2023年度
图片来自新华社
李德仁,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
图片来自新华社
薛其坤,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2020年度
图片来自新华社
王大中,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
图片来自新华社
顾诵芬,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
2019年度
图片来自新华社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图片来自新华社
曾庆存,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
2018年度
图片来自新华社
刘永坦,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
图片来自新华社
钱七虎,我国著名的防护工程学家,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2017年度
图片来自新华社
王泽山,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图片来自@新华视点
侯云德,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2016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图片来自新华社
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青蒿素发现上做出重大贡献。
2014年度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于敏,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2013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张存浩,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
图片来自@新华视点
程开甲,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郑哲敏,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2011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谢家麟,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图片来自新华社
吴良镛,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
2010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师昌绪,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被誉为“高温合金之父”。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王振义,内科血液专家、血液研究的领军人物。
2009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谷超豪,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
2008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王忠诚,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徐光宪,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7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2006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李振声,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
2005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
图片来自新华社
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2003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刘东生,中国环境学专家、地质学家、“黄土之父”。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2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金怡濂,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1年度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
图片来自科技部官网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2000年度
图片来自新华社
吴文俊,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图片来自新华社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整合自科技部官网、中国工程院官网、中国科学院官网、央视新闻、新华社等
编辑 马浩歌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