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平谷区将打造国内领先的合成生物制造专业园区
新京报 记者 曹晶瑞 薛珺 编辑 刘梦婕
2024-06-22 21:44
平谷区正在打造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制造集聚区。

6月22日,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平谷区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记者从现场获悉,当前,平谷区正在打造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制造集聚区。

 

据平谷区副区长刘堃介绍,平谷区计划在农业中关村的兴谷片区和峪口片区,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约1500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生物制造园区。此外还将打造国内领先的合成生物制造专业园区,未来主要服务于生物育种、动植物营养、动物保健、创新蛋白、未来食品资源、特医食品和功能食品等领域创新企业的中试和适度规模生产。


6月22日,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平谷区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多种合成生物制品亮相大会现场

 

本次大会以“合成生物,智造未来”为主题,紧扣“大食物观”理念,深度聚焦农业食品产业,设置“主会议+研讨会+交流会”3个板块,开展了包括揭牌、启动仪式、项目签约、政企交流等环节。今天上午,记者在大会现场看到,多种合成生物制品正在展出。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被公认是继“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生物制造亦被视为有潜力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到2030年,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全球工业生产总值的35%。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在致辞中表示,合成生物技术为我们解决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健康危机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路径,在社会经济领域展现出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潜能。特别是在农业食品领域,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产业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人民健康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探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实现“人民大健康”战略引领的重要举措。

 

平谷力争建成引领全国的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源头和成果转化中心

 

当前,我国正紧抓新一轮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平谷区副区长刘堃介绍,作为农业中关村建设的主阵地,平谷区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已汇聚了一批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研发总部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总体态势。

 

他表示,平谷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将结合农业中关村建设,坚持“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原则,发挥现有生物育种、营养健康等领域创新资源优势,聚焦农业、食品、营养领域合成生物学的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基础层创新突破、平台层赋能转化、应用层产业培育”的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生态和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核心装备攻关,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创新消费场景和体验,延伸农业食品的价值链、产业链,着力发展国际差异化优势强、战略重点相关及商用前景明晰的高成长行业,力争将平谷区建设成为代表北京、引领全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源头和成果转化中心,全力培育高端生物制造集群。

 

5大项目揭幕启动,8项合作现场签约

 

记者了解到,经前期培育,目前平谷区已经汇集了保利集团、正大集团、首农集团、北大荒集团、新希望集团、华大基因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专注创新蛋白领域的北京苏陀科技等创新企业,产业势能集聚,创新资源富集。

 

大会现场,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孵化器、北京生物制造食品风险评估与合规保障共性技术平台、中新乳业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SynBio-AI生物系统设计工具平台和北京合成生物概念验证加速营五个重点项目正式揭幕启动。


与会嘉宾启动北京生物制造食品风险评估与合规保障共性技术平台。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其中,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孵化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践行“大食物观”理念,围绕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建设、平谷区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建设等任务,将打造集研发、中试、验证、孵化、产业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合成生物先导区,为未来农业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现场还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分别与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蒙牛集团、元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家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平谷区人民政府分别与诺和新元集团、北京藻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茵塞普科技(深圳)有限公司3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共同围绕推进农业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在推动前瞻性研究和先进技术先行先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北京平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黑龙江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谋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建设。


大会现场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当天下午,同期举办了生物制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讨会和平谷合成生物制造政企交流会。

 

追问1:平谷区将如何构建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生态?

 

刘堃表示,平谷区将建设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中心。以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为主体,聚焦于服务创新团队和初创企业快速进入中试生产这一关键环节,打造国家级合成生物学产业创新平台。创新中心将构建涵盖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技术标准的全链条式合成生物产业公共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研发、中试、孵化、投资、合规等服务,以及“工程化”“标准化”“产业化”整体解决方案,有效带动一批优秀中小企业落地,逐步树立北京在合成生物领域的竞争优势。

 

创新中心物理空间位于农业中关村园区,将于7月开工建设。创新中心建设期间,将依托保利中轻旗下的中国传统食品有限公司,先行启动农业食品合成生物标杆孵化器的建设运营。孵化器依托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将于今年8月启动运营。

 

刘堃透露,平谷区还将建设北京(平谷)农业微生物国际创新研究院。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建设主体,依托研究院从农业微生物资源获取、功能开发到技术创新的完整研究体系,以及农业微生物高通量筛选平台,凝聚首都地区优势农业微生物资源,聚焦微生物兽药、微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植物抗逆促生菌剂、食品与营养微生物6个重点研发方向,搭建“自主研发+对外共享平台+承接企业需求”的公共科技开放创新平台。

 

此外,平谷区还将建设生物制造食品风险评估与合规保障共性技术平台、SynBio-AI生物系统设计工具平台。其中,生物制造食品风险评估与合规保障共性技术平台将面向全国合成生物学科研单位和行业企业,提供农业食品产业化落地过程中的产业化服务,包括合规咨询与申报、安全检验与评价、风险评估与控制、标准研究与制定、营养与功能研究等。

 

SynBio-AI生物系统设计工具平台将由市农林科学院牵头,联合华大集团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北京在大模型、人工智能、组学大数据库和合成生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优势,实现多项产业转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AI合成生物制造共性技术平台,有效缩小与国际领先国家的差距,加速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学领域产业化进程。

 

追问2:有哪些配套政策?

 

刘堃表示,政策配套上将实现市区协同。在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若干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叠加使用《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措施》,为合成生物制造人才配套、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同时,鼓励相关单位加强合作、建立产用联合体,协同开展产品性能测试评价,对首次实现产业化应用的自主创新产品按照规定予以支持。加强对合成生物优质产品和技术方案的宣传示范和科普。

 

平谷区还将与天津、河北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制造专业园区共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实现更大范围的产业协作。“我们将针对生物制造产业的个性需求,在能源成本、污废处理、知识产权保护、产品中试验证申报评价,以及数据算力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实实在在能解渴、有突破的政策。”刘堃说。

 

追问3:平谷区将如何打造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

 

刘堃透露,平谷区正在打造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制造集聚区,计划在农业中关村的兴谷片区和峪口片区,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约1500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生物制造园区。其中,先导区占地面积约5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面积13万平方米。储备区占地面积约1000亩,可建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

 

储备区范围内土地均已完成征地手续,可直接挂牌摘地,满足有独立产权需求的企业用地。先导区范围内已建成标准化厂房约13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化厂房约1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基本为2-3层结构,水、电、气、热等设施配套齐全,可满足生物制造类企业快速落地投产需求。

 

此外,平谷区还计划打造国内领先的合成生物制造专业园区。该园区将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需求,统一布局燃气、工业蒸汽、纯水、压缩空气、工业用电等配套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心、危化品和固废品存放库房。园区主要功能涵盖企业办公、会议、实验、中试、生产等空间,以及餐饮、阅览、休闲健身、沙龙等生活空间,其中部分会议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及生活配套空间均将实现高度共享。

 

园区将引入专业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创业辅导、算力服务、IDC数据业务等多项服务。未来主要服务于生物育种、动植物营养、动物保健、创新蛋白、未来食品资源、特医食品和功能食品等领域创新企业的中试和适度规模生产。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曹晶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薛珺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平谷将建替代蛋白创新应用高地,为过敏人群等提供营养新产品
北京
2025年廊坊经洽会·深度丨打好“协同牌” 京津冀联手“链”上招商
新京号
先行先试成果丰硕 开放发展活力尽显—北京自贸试验区迈上高水平发展新台阶
北京
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制度创新引领高水平开放
北京
中国北京种业大会9月11日开幕,联动全年农时活动持续至10月
乡村
首次双会联动,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将于7月5日开幕
北京
烟台,中日韩创新合作新枢纽!
新京号
重要发布!芜湖新引擎
新京号
芜湖,华丽转身!
新京号
烟台网络正能量精品展播(九)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