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朝阳区夏收下周完成,玉米播种无缝衔接
新京报 记者 吴婷婷 王飞 编辑 刘梦婕
2024-06-15 16:19
6月中旬以来,朝阳区已陆续夏播玉米3800余亩。

6月15日,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黎各庄村的麦地里,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大型收割机穿梭其间,收割、脱粒……小麦颗粒归仓。朝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朝阳区夏收冬小麦面积约1500亩,已于6月11日开始陆续进行抢收,计划于6月20日前全部完成收割。


朝阳区金盏乡黎各庄村的麦地里,大型收割机穿梭其间。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五彩农田打造大地景观图案

 

金盏乡是朝阳区面积最大的乡,同时也是耕地保有量最大的乡,共有耕地6700余亩,其中基本农田4151亩,2023年粮食、蔬菜及油料作物产量达3500余吨。

 

“根据市区农业专家的指导,我们乡选用了农大3486等适宜本地土壤气候的冬小麦品种,并通过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强化小麦田间管理,为丰收打牢基础。”金盏乡副乡长绳增武介绍,今天(6月15日)小麦收完后,秸秆将深翻入田,明天(6月16日)这块地就要开始进行夏玉米播种,实现夏收夏播无缝衔接。

 

近年来,金盏乡按照朝阳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利用航线下700亩林地和330亩基本农田,种植五彩旱稻、大豆、玉米等作物,形成“朝阳金盏、美丽乡村”多块大地景观图案。此外,连续两年开展“筑梦田野”小田长系列活动,将农耕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

 

在首都核心区与城市副中心的廊道上,黑庄户乡的麦地里,收割机也正在忙碌着。黑庄户乡副乡长杨冬介绍,2024年黑庄户乡夏收冬小麦面积200余亩,通过实施单产提升计划,同比2023年平均亩产增幅达8%。

 

为了保障夏收工作顺利进行,黑庄户乡针对农机、人员作业安全和后勤服务管理提前谋划,在高温天气配备防暑降温用品,保障“夏收”顺利完成。

 

麦田收割后,将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方式处理小麦秸秆,实现环保耕作。据黑庄户乡鲁店农场负责人介绍,秸秆还田能够避免空气污染,同时有利于增加土壤疏松度和肥力。

 

除此之外,黑庄户乡今年加紧地力提升工作,已实施540余亩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年内将完成1700余亩高标基本农田建设。同时,加强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力度,打造沁春园农业生态公园。


大型收割机在田间作业,让小麦颗粒归仓。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朝阳区已陆续夏播玉米3800余亩

 

朝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年度种植的冬小麦全部选用市级推荐的优质品种,不仅有北部冬麦区主要种植品种农大3486,还在复耕地块种植了市农科院推荐的杂交小麦试验品种京麦189。

 

为实现“三夏”丰产丰收的目标,朝阳区农服中心指导种植主体进行“一喷三防”统防统治。在返青期、拔节期等小麦关键生长期邀请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对全区小麦种植地块逐一现场查勘,有针对性地提出种植管理指导意见。

 

为确保在最佳成熟期完成冬小麦收获任务,朝阳区农业农村局会同区农服中心组成4个技术小组,到各小麦收割地块进行机收作业和秸秆还田作业督导,严把农机作业质量,实现夏粮颗粒归仓。

 

6月中旬以来,朝阳区陆续夏播玉米3800余亩。目前,区农业农村局已启动夏播夏管调度。朝阳区农服中心在组织开展玉米种植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已制定印发夏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并深入田间地块指导种植主体落实免耕播种技术,保障秋粮丰产丰收。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渭南近八成小麦颗粒归仓,麦收如此高效有啥秘诀?
乡村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