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校是什么?母校不仅是我们接受教育的场所,更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支撑系统,以特殊的方式支撑着我们未来的人生。
——罗振宇
母校是你的青春影像
是你的心心念念
是你在社会上走南闯北
遇到的师哥师姐师弟师妹
母校是一群人的光辉岁月
是优秀的你我他
一起奋斗在各行各业
是今天的学长榜样
也是明天的你自己
院士篇
- 顾秉林-
芜湖一中65届校友。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5年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1970年毕业并留校工作。1979年赴丹麦Aarhus大学学习,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4月至2012年2月20日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曾担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凝聚态物理方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SCI论文200余篇。获得过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励。现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 卢强-
芜湖一中54届校友,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第七届中央常委、第八、九届中央副主席。
中国电力行业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和非线性最优控制学科体系的研究工作,是国内外公认的电力系统非线性最优鲁棒控制学科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0世纪80年代,开拓电力系统最优控制领域,为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将变分法及其他有关数学分支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动态学,计算机软件及仿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新学科体系。20世纪90年代,将微分几何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集成,创立电力系统非线性分散最优控制的微分几何方法体系,出版专著《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近年来,又进一步研究解决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控制问题。2001年4月,出版《非线性控制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英文,美国克鲁渥学术出版社),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电力系统非线性和非线性鲁棒控制问题的学术专著。
- 周远-
芜湖一中55届校友。低温物理学家、制冷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做实习生;1989年获得第一届胡刚复物理奖;1989年至1999年担任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国内首先采用真拉进排气阀式长活塞型膨胀机替代液氢研制成氮液化器,为中国低温物理实验和超导技术的发展打下基础;1986年在中国国内首先开展脉冲管制冷机的研究工作,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1988年首先提出了二级脉冲管制冷;1990年用实验验证和揭示了双向进气脉冲管的优异性能,1992年提出创新的多路旁通流程;1998年率先将同轴结构、多路旁通和非对称喷嘴结合用在微型高频脉冲管制冷机上。
- 吴奇-
芜湖一中72届校友。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化学荣休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专业;1987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后,续任博士后研究员至1989年;1989-1992年任职于德国BASF公司;1992年辞去BASF的永久职位,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历任讲师、教授、化学讲座教授和伟伦化学讲座教授;2020年退休后,前往深圳大学任特聘教授。鉴于其对深入理解溶液中大分子链的构象、动力学和相变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吴奇教授分别于1999和2003年获选为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其研究长于“集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分子生物之成,设计和执行决定性的实验来回答一些与大分子,生物以及胶体有关的重要问题”。其近年的研究兴趣扩展至食品科学与加工,尤其是大豆蛋白和其它植物大分子的精深加工。
- 曹晋滨-
芜湖一中81届校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长期从事空间物理和空间环境探测技术研究,在磁层能量释放,输运和耗散,行星(彗星)大气非热逃逸,以及空间磁场波动探测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作为中欧合作地球空间探测双星计划科学工作委员会副主席,卫星大总体论证有效载荷方面共同负责人,为双星计划立项和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担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无线电联合会中国委员会(CN-URSI)等离子体波分会主席,教育部地球物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空间科学学报副主编。
百廿一中,岁月镌刻辉煌,历史铸就传奇。这里持续培养出一位又一位重量级的校友。他们从芜湖一中的沃土中汲取营养,胸怀凌云之志,跨越千山万水,迈向世界的广阔天地。他们以卓越的才能和无畏的精神,引领时代潮流,推动世界巨变。百廿一中,是梦想的摇篮,激励学子铭记榜样,追求卓越,共铸璀璨未来!
▍来源:芜湖市第一中学
▍编辑:朱辰婉
·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