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田间读懂“稻”理,这里把课堂搬进了稻田——
北京大兴
2024-06-09 12:49
进入北京大兴阅读更多内容

全文共计1320字 | 看完大概需要6分钟

 

插秧苗、捉螃蟹,在稻田里开启一场农耕课堂。6月7日上午,2024年安定镇特色农耕文化“迎端午”——美育课堂进稻田活动在安定镇后安定村阳光农场内举办。本次活动以农耕文化科普、农耕体验为主题,旨在引导传统农业向文旅转型升级,为农耕生产植入文化元素,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当天,来自镇域内的100余名团员、少先队员和幼儿园小朋友来到农场,上了一堂农耕体验课。孩子们有的穿着胶鞋、提着水桶,在稻田里与螃蟹“你追我赶”;有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水稻的插秧知识与技巧,让孩子们在趣味的农耕活动中了解“大米的一生”。

 

 

 

孩子们弯下腰,左手握秧,右手分苗,将一株株秧苗插进田里。在一秧一苗间,一耕一种中,体验原始农耕的快乐,感受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了解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喜悦。

 

 

 

不一会儿功夫,空荡的稻田里竖起了一排排嫩绿的秧苗。“原来插秧这么累啊,我今后一定要珍惜粮食,再也不浪费了。”小朋友们纷纷感叹。

 

 

“这个活动特别好,不仅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耕种的不易,还能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和中国的农耕文化,在玩的过程中学到课本外的知识,特别有意义。”家长李女士表示。

 

未来,这片稻田将打造稻田迷宫区,并融合24节气的特色介绍,让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还能有所学、有所获。

 

 

 

 

除了农耕体验,稻田两侧设置的桑椹、富硒西瓜等安定镇特色农产品展位前,也吸引不少游客品尝购买。此外,园内将现代文化元素与传统农耕有机融合,设置多个文化打卡点、打卡墙,将地域民俗文化有机融合。

 

 

 

 

据悉,后安定村是一个农业大村,村内主导产业以粮食种植和果树为主,总值达到1200万余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50%以上。近年来,依托村内农业资源特点优势,后安定村围绕果蔬种植、采摘,尝试打造农旅休闲一体的产业链条,深入推动村庄产业经济转型。同时利用集体土地,与文旅专业团队合作,创新农耕模式,将农业一产向文旅方面转型,探索由专业团队运营,村级分红的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和村集体增收。

 

 

安定镇阳光农场就是后安定村在推动村庄农旅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全新探索,希望通过农旅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村内土地资源,打造一个“以农促旅”的试点,为现有的产业链条增添全新的元素,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拉动村民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后安定村已建有两大特色旅游观光采摘园区,在这两个园区的带动下,后安定村的观光采摘收入每年都在稳步增长,也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接下来,安定镇将继续发挥镇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都市型农业,推动农业、旅游业、加工业等多元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农旅融合、产业融合新品牌,全力推进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安定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安定镇

 

编辑:张凯莉

 

审核:赵亮 张晶晶

 

签发:王娇

 

来源:北京大兴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稻田和麦田:与土地对话的视觉诗篇
文化
《2025中国“宝藏小城”旅游报告》全文发布
财经
“鱼米之乡”牡丹江,迈向特色农业强市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