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接过祖辈相机,他靠短视频拍火揭阳龙舟,记录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京报 记者 郭懿萌 编辑 刘倩
2024-06-07 13:45
拍摄揭阳后,沈绵钺才明白爷爷想要做的那件事:用照片记录古城文化,给历史留下可以传承下去的影像。

百十来人挥动着雕有龙纹的船桨,划船号子穿透礼炮的烟雾震响天际,乌泱泱的龙舟队伍铺满江面。难以想象,这样浩大的声势仅仅是广东省揭阳市一个村子的龙舟战力。这是摄影师沈绵钺在抖音上最新发布的视频。

从小生活在潮汕文化发祥地的揭阳,沈绵钺在“老厝”中长大。幼年的龙舟带着神秘,划进沈绵钺的梦乡;长大后敬畏不减,他选择用视频记录下潮汕之魂。


今年端午前,沈绵钺用视频记录揭阳龙舟文化。 受访者供图


龙舟之缘

广东揭阳榕江边,杂草比人高,草里遍布蚁穴。29岁的摄影师沈绵钺,像树袋熊一样趴在栏杆上,站的地方只有脚的一半大,双手紧握相机。江中,龙舟即将“顺水”,拉开今年端午节龙舟赛的序幕。

对揭阳人来说,龙舟有着特别的意义。

揭阳自秦汉得名,历史已跨越二千余载,各种民间艺术传承至今。揭阳别称“岭南水城”,居于水乡的人们多以跑船为生,也因水而生发出特别的民俗。这里流传一句古话,叫做“龙舟锣鼓戏”,赛龙舟、敲锣鼓、唱大戏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龙舟排在首位,可见它在揭阳人心中的地位。

龙舟各地都有,揭阳龙舟却很独特。不同于新式龙舟只为了方便比赛而设计,揭阳龙舟在设计上采用木雕和彩绘等传统工艺,着重突出“龙”元素,做工精巧,外形古朴,保留着潮汕独有的文化韵味。

每到端午时节,龙舟比赛是这个小城最热闹的活动。划龙舟之前有“顺水”仪式,寓意“见龙下水,顺风顺水”——择良辰吉日,全船人把龙舟从龙舟阁里抬出来,船上敲锣打鼓,鼓上系着红绸缎,祭拜后才可以下水。

去年沈绵钺拍摄的龙舟“顺水”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超千万次播放量。他的账号“@DINOSHEN-沈绵钺”还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私信。沈绵钺说:“我一度以为那是个冒充的账号,没想到是真的。”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抖音账号转载了他的视频。今年的龙舟“顺水”,沈绵钺又来到了同样的地点拍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载沈绵钺的龙舟“顺水”视频。 受访者供图


赛龙舟在揭阳历史悠久,相传已有四百多年,被广东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顺水仪式之后,龙舟会沿着榕江的河道,到达特定的河段祭拜水神,俗称献纸。如果在某一个河段突遇其他龙舟,双方队伍会相互举桡致意,呐喊助威,一同奋力划桨。”沈绵钺说。

揭阳龙舟上的“排兵布阵”也大有讲究。体格重的坐在龙头,压得住风浪,坐在龙舟脖颈处,被称为“倚龙规”。只有辈分高、受人尊敬的人才能坐这个位置,拿一把蒲扇给全船人加油打气。敲锣打鼓的人坐在龙舟中间,好让激昂的鼓点响彻全船。

端午时节,揭阳经常下有绵绵细雨或是倾盆大雨,村子里的小孩,缠着父母来看龙舟,冒着雨在江边眼巴巴地等着。赛龙舟的气势从船上蔓延到整条榕江,端午时节的“龙舟水”也浇不灭这股热情。

一家三代摄影人

沈绵钺与龙舟的缘分似乎在出生时就定下了。1995年农历五月,沈绵钺在揭阳城呱呱坠地。那天,爷爷在拍摄龙舟赛,听到孙子出生的消息,撂下相机蹬上自行车就往家赶,逢人就说摄影事业有人继承了,龙舟赛索性也不拍了。

上个世纪,沈绵钺的爷爷在揭阳榕城区进贤门附近经营起一家照相馆,叫“五云楼”,老榕城人都知道。进贤门是揭阳的地标城门,门外有护城河,流向母亲河榕江,在江边就能看到龙舟。

进贤门附近遍布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巷,在五社沈厝巷,有一栋五层自建小楼,是沈绵钺的家和照相馆。小楼二楼住人、三四楼拍照。站在楼顶往下看,齐整的潮汕“老厝”尽收眼底。


2018年农历正月十一,沈绵钺拍摄的石狮桥。 受访者供图

影楼里有暗房,沈绵钺的爷爷在里面洗了一辈子胶片。他是五云楼照相馆的创始人,也是从国营照相馆出来的老师傅。作为广东省特级摄影师,他经常跋山涉水,用胶片机拍遍揭阳的名胜古迹,拍摄了2000多张照片。揭阳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这些照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觉得爷爷的摄影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还因为他有着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怀。”拍摄揭阳后,沈绵钺才明白爷爷想要做的那件事:用照片记录古城文化,给历史留下可以传承下去的影像。

爷爷在千禧年初去世了,数码相机取代了他一辈子使用的胶片机,与此同时,一些小城的文化,也在时代的洪流中消逝。

揭阳有着“小戏之乡”的美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揭阳出品的潮剧数量和质量都是整个潮汕地区之最。洋务运动的先驱丁日昌,是揭阳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人物。潮剧团根据他的历史背景,编了一出潮剧《丁日昌》,拿到了进京演出的机会。

很多好戏在这里诞生,也有很多潮剧名家从这里走出来。如今,戏已散场,一切归于沉寂。原来的“揭阳潮剧团”转型后消失了,连当地经常表演潮剧的榕江戏院都拆了。

“不只是场地,潮剧精神都没有了。”沈绵钺的父亲曾在剧团里协助舞台布景的制作,他对揭阳潮剧有着有挥之不去的情结,其兴衰时时牵动着他的心,眼看着揭阳潮剧没落,他感到非常惋惜。

作为后辈的沈绵钺看着这些变化,记在心里。“小戏之乡”的揭阳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步?沈绵钺觉得,他们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

留住乡土文化

201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后,沈绵钺选择回到家乡,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照相馆。

他创建了自己的摄影自媒体账号,接一些单位宣传的活。不同于父辈专注于摄影,他将视线转移到视频。他受邀拍过很多城市宣传片,每一次拍都有不同的感觉。“最喜欢在揭阳拍,自己的家乡,拍起来有别样的感受。”

没有团队,拍摄、剪辑都是沈绵钺一个人。最让他满意的一条视频是2018年拍摄的《寻找家乡的年味:揭阳》旅行短片,他走访了众多文化专家,搜集揭阳的年俗资料。最终视频呈现的效果很完美,各种镜头景别衔接丝滑,无缝转场很有新意。

抖音评论区内反响很好:“潮汕的传统民俗保留得很好”“年味太浓郁了,实名羡慕”。


undefined

2022年沈绵钺拍摄的烟花火龙。 受访者供图


拍视频也让他真正地走进了揭阳。这片土地上的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享有“中国玉都”之称的阳美村,有着“火把节”,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阳美先民对东周时期忠臣孝子介子推的崇敬。阳美翡翠玉雕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乔林乡每年春节都有烟花火龙,这种将烟花、潮乐、武术融为一体的民俗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从抵抗外来势力侵略后的欢庆胜利,衍化为贺岁民俗,表达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镜头画面跟着沈绵钺的脚步走进揭阳的大街小巷。抖音的“乡村守护人”项目,也发现了这个努力传播家乡文化的小伙子,给予流量扶持:之前沈绵钺的视频只有一两万播放量,在扶持后,常有几十、上百万的爆款出现。抖音也与沈绵钺制作联动视频,通过年轻摄影师的故事讲述揭阳古城。

成为揭阳当地的小网红,让沈绵钺在大街上时不时被认出来。但流量或者出名不是他想要的。扎根内容、拍出更有深度的作品,用更好的视觉方式来呈现揭阳文化才是他的初衷。

他会时常想起父亲对揭阳潮剧没落的叹息。或许,再早一点,去发掘、去记录,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民间文化,它们便不会凋零。

沈绵钺想拍纪录片,讲龙舟,就请老手工艺人讲它的从无到有,一点点呈现它的制作;讲英歌舞,就从妆造开始拍。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将潮汕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来,让文化不要被时代抛在后面。

书法家李文填先生写了一幅字“敢拼才会赢”赠给沈绵钺。“拼搏是我们潮汕人骨子里的,也是潮汕文化里最具有传承价值,最应该让全世界看到的精神。”沈绵钺觉得,勇于开拓,一往无前,像龙舟一样乘风破浪,是潮汕人最好的写照。


undefined

沈绵钺拍摄的揭阳赛龙舟照片。 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实习生 郝哲琳

编辑 刘倩 校对 杨利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郭懿萌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激发乡村新可能——新京公益乡村守护人系列报道

端午安康 这个小长假怎么过?

热门评论
田丛
7天前
这才是优秀的传承
Mr.G
7天前
潮汕咚咚咚 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金国成
7天前
很棒啊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