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孵化多家硬科技企业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陈静
2024-05-31 11:05
“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快出成果,得益于有组织科研攻关的体制机制设计。”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总监李园说。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北京在量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布局了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相关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实践路径,已成功孵化30余家硬科技企业。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脑所”)就是这些机构中的一个代表,其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北京脑所建立创新成果库,推进成果转化

 

目前,北京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方向,率先在量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人工智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纳米能源、应用数学等关键领域布局了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机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1月,北京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明确支持机构积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促进技术交易和成果转移转化。2023年9月,北京出台支持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专章,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应做好关键领域知识产权布局,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孵化育成。

 

相关新型研发机构结合建设发展情况,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实践路径,已孵化30余家硬科技企业。

 

北京脑所正是其中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其在科研上聚焦四大研究方向,其中,脑认知原理解析以动物行为学、重要认知基础神经环路、分子细胞机制为主要研究内容,脑重大疾病以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病、脑肿瘤、抑郁症为主要研究内容,神经科学新技术以基因治疗技术、透明化与全脑连接组技术、光学成像技术和神经递质探针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神经编解码与神经计算以高通量神经解码算法、脑机接口芯片、电极开发和脑机接口系统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

 

北京脑所行政副所长张泽工介绍,2023年3月18日通过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细化了专利申请和管理流程,挖掘梳理底层和创新技术成果清单,共梳理出基因治疗、神经工程、脑机接口三大方向共17项技术,建立了创新成果库,进一步推进了基因治疗药物等成果的转化工作。

 

成熟转化体制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一片比指甲盖略大、薄如蝉翼的金色半透明薄膜电极贴片,柔软如树叶,将其植入颅内,与大脑皮层贴合,就能够采集到大脑皮层的信号变化。这就是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

 

不久前,“北脑二号”也作为重大成果在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上首次发布。该系统基于自研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千通道电生理记录系统、实时编解码算法等关键技术,完成全链路系统构建,让猕猴成功通过意念控制实现对二维运动目标的脑控拦截,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

 

“北脑二号”千通道高速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受访者供图


“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快出成果,得益于有组织科研攻关的体制机制设计。”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总监李园说,脑机接口是各发达国家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科技竞争的高地,需要跨多个学科集成复杂系统,产业上下游链路长,研发过程涉及电极、芯片、数据、算法、分析软件、生物相容性材料等多个环节。

 

面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国际前沿发展趋势,北京市前瞻谋划,委托北京脑所牵头制定“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市财政和中关村发展集团出资成立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整合北京地区电极、芯片、算法和临床等跨学科优势团队,聚焦半侵入式采集脑皮层电信号的“北脑一号”和侵入式采集单神经元电信号的“北脑二号”,以抓型号的方式进行工程化开发。

 

李园表示,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北京脑所可以高效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由科学家设计攻关蓝图,助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健达九州公司是北京脑所孵化的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于涛说,制药行业常说药物研发周期长达10余年,需要花费10亿美元。促进研究成果快速落地,是新型研发机构探讨和探索的方向。“以往科技成果落地,公司需要面临复杂的流程和产业化的不确定性。”他说,有鉴于此,北京脑所正在不断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包括评估、审批等,并明确成果转化成功后研究机构可享受收益分成,反哺科研机构,支持基础科研。这样的机制非常科学,企业做得越好,回馈得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

 

另外,北京脑所很早就对接了前沿的医疗机构,比如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以往新药从实验台到医院的病床上,过程是很漫长的。如今,团队可以通过研究型临床合作评估先进的基因疗法等,加速成果落地。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静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小巨人”企业高地,重新认识北京的另一个视角 | 新京智库
智库
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大修”,罕见病新药、儿童新药或迎政策红利
健康
中国品牌 十年筑基|营商环境育苗,品牌扎根生长
商业
中国品牌 十年筑基 | 从中国到世界,金融助力品牌跨越
财经
对话郑州市委书记:让创新活力蓬勃竞发
时事
北京: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区的国有房屋减免6个月租金
第一看点
部市共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场推进会召开,蔡奇现场检查
北京
保持境外上市渠道畅通,点名公司治理乱象,易会满发声信息量很大
财经
深圳:挺进创新“深水区”
时事
数字时代下走“专精特新”之路 中小企业需要哪些扶持?
科技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