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张静
初见貘这种动物,大多数人都会对它们呆头呆脑、看似迟钝笨拙的模样印象深刻,尤其是翘起长鼻咧开嘴好似大笑的时候,用“似猪不是猪、似象不是象”来形容最为贴切。
如今已成为濒临绝种动物的貘类,如果倒退到几千万年之前,我们会发现,貘类曾广泛遍布欧洲和亚洲,中新世(地质年代新近纪的第一个时期,始于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开始迁入美洲,种类一度高达150多种。作为现存最原始的奇蹄目(哺乳动物下的一个目,因趾数多为单数而得名),貘一直保留着前肢4趾后肢3趾的原始特征,形态未有明显变化,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活化石。
貘(Tapiridae、Tapirus)属哺乳纲动物,如今貘科仅1属5种,即分布于东南亚的1种和南美洲的4种。貘类不喜群居,基本上是独居或是最多三两成群生活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作为夜行性动物,强光对它们来说并不友好,白天它们几乎都躲在阴暗处休憩,暮色渐暗之后才在森林中四处游逛。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貘可以伸缩的圆筒形鼻子,更确切地说应称为“鼻吻部”。貘的鼻吻部向前突生,柔软下垂,不同种类长短稍有差别,但都十分怪趣。行走时鼻吻部几乎贴着地面,嗅觉灵敏,可朝着多个方向自由伸缩,还如象鼻一般能方便快捷地卷摘食物并送入口中。
不仅如此,鼻吻部还兼具种族内互相交流的功能,它们可用这个器官互相触碰,发出类似“哼哼”的声音表达情绪,还可用其来寻找潜在的交配对象。
貘的寿命大概为20至30多年,繁殖期并不固定,为一夫一妻制。雄貘会花费大量时间求偶,追逐打转、二者互相啃咬、喷洒尿液、嗅探生殖器等都是它们求偶的表达方式,期间还夹杂着鸟鸣一样的啁啁声。求偶成功后它们交配的地点并不固定,陆地或水中均可进行。貘的孕期大概13个月,通常每胎产下一只幼崽,偶尔两只。
如今,每年4月27日被定为世界貘日(World Tapir Day),听上去令人有些忍俊不禁,但却为人们了解这种动物,保护雨林生态以及思考具体的保育行动增加了支持和帮助。希望世界貘日能成为持续关爱这种奇妙动物和为其生存想出解决之法的有效方式之一,而不是某一天,貘的末日会真的来临。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1.06月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