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新闻8点见丨北方多地将迎高温天气;斯洛伐克总理遇刺背后
新京报 编辑 魏冕
2024-05-16 19:37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斯洛伐克总理办公室当地时间5月15日发布消息称,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身中多枪,一度出现生命危险。斯洛伐克内政部长透露,“初步信息清楚地表明,这是出于政治动机”。这让枪击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向菲佐开枪的是一名71岁的男子,被当场逮捕。由于去布拉迪斯拉发医院航程较远,直升机把菲佐送往附近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斯洛伐克东部城市)进行了紧急手术。


医护人员将遭枪击受伤的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转移至当地医院。图/新华社


枪击事件发生后,法国总统马克龙,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德国总理朔尔茨、芬兰总理奥尔波、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均对这起暴力事件表示强烈谴责。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哈克也表示,对菲佐家人和斯洛伐克人民表示声援。美国总统拜登称这起事件是“卑鄙”攻击。


菲佐出身于斯洛伐克普通家庭,他父亲是叉车司机,母亲在鞋店工作。他本人是研究刑法学的博士,早年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党员。2006年菲佐首次出任斯洛伐克总理,之后的18年中他4次出任总理。菲佐的从政经历显示,他具有不同于多数欧盟亲美政客的鲜明政治立场和政治风格。他有一句金句尤其令人难以忘记:“战争总是来自西方。”



据斯洛伐克媒体报道,现场被捕的枪击嫌犯,事发时先是对菲佐大喊大叫,吸引菲佐走近。当菲佐过来与他握手时,该男子立刻开枪。报道称,枪击嫌犯曾经出版过多部诗集,是个文学爱好者。但他2016年曾在一家私人保安公司工作,这一经历或许让他获得了合法持枪的资格。


网上有声音猜测,菲佐遇刺或许与斯洛伐克社会近几年越来越严重的政治极化不无关联。斯洛伐克近年来政府频繁更迭,各政治力量在反腐、非法移民、对美和对俄政策、政教分离等方面争吵不休,这种分裂也传导到了民众当中。


还有人怀疑菲佐遇刺背后有政治阴谋。到底是随机行凶,还是有阴谋藏在幕后,目前尚得不出结论。该案现已交由斯洛伐克刑事调查局调查,真相如何还待今后揭晓。阅读全文>>>


更多阅读


斯洛伐克总理遭枪击,71岁枪手连开5枪




截至5月15日,全国夏季版图已经覆盖了华南大部和江南、西南部分地区,并且向北经过河南延伸到了京津冀部分地区,新疆、内蒙古部分地区也已进入夏季。夏季越来越长了吗?今夏会产生创纪录的高温天气吗?


据北京市气象局介绍,根据今年5月以来日平均气温实况计算,北京已于5月7日进入夏季。常年(1991-2020年平均)北京入夏时间为5月20日,今年提前13天入夏。


5月8日,北京天坛,游客用折扇遮挡阳光。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提早入夏是否意味着夏季变长了?据统计,1981年到2010年,北京平均的夏季长度为113天;从1991年到2020年,北京的平均夏季长度变为116天。夏季时间变长了,气象专家分析,这与气候变暖有关,暖和的季节变长了。


今年不止北京提早入夏了,根据公开报道,不少地方已经提前入夏。例如广州于3月23日正式入夏,较往年入夏时间提早24天;济南于5月9日官宣入夏,较往年提早8天。据中国天气网报道,立夏节气之后,北方地区掀起一波升温浪潮,西北、华北、黄淮等多地最高气温创今年来新高,30℃组团来袭。


夏季来得早了意味着未来会更热吗?此前世界气象组织预测,未来五年内,至少有98%的可能性打破2016年创下的气温纪录。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进入2024年4月份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暖海温继续减弱,厄尔尼诺事件处于持续衰退阶段。厄尔尼诺在衰退,但影响不会立即消失。


5月7日,欧洲联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个月,地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4月。据报道,截至4月,全球气温连续11个月处于前所未有的水平。一些科学家警告说,2024年很有可能超过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阅读全文>>>




近年来,演出市场持续升温,因为演出票务原因导致的纠纷也日渐增多。演唱会退票难、退票贵等,成了演出市场的“潜规则”“霸王条款”。现在不少演出主办方和票务平台虽然设置了阶梯退票规则,但规则却有不少不合理之处。


音乐会资料图。图/新华社


对于演出主办方、场地方来说,消费者退票,对他们会有损失,比如退改签需要人工服务,演出票一旦入账后再退票就要从原路退回,财务管理上就会出现漏洞。而演出开场前允许观众改签,也可能造成空出来的票不能及时售出,影响主办方收入。正因如此,让演出票售出后能够正常退票,无异于让他们割自己身上的肉,演出主办方欠缺主动行动的动力。


一些人认为消费者退票还可能导致黄牛低成本囤票,助长黄牛的倒票行为。实际上,现在很多演出实行门票、身份证、人脸识别一致的“三证合一”方式,可以有效防范黄牛,主办方不应以防黄牛为名在退票问题上搞花样,损害消费者权益。


面对种种侵权乱象,一些消费者不会为此较真,而是选择哑巴吃黄莲,这也暴露了消费者的弱势。


对于演出票退票难、退票贵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实名制退改制度和票务销售机制,制定合理风险分担机制。票务平台要优化退改票机制,完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等。


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力度,督促主办方尊重消费者权益,对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依法依规予以惩治,增加主办方的违法违规成本。此外,还要畅通消费者的维权渠道,增强消费者的博弈能力。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积极维权,才能更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阅读全文>>>




近日河南一男童被路边的恶犬咬伤18天后不幸离世,引发网友关注。据悉,男童被狗咬伤后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并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为何男童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仍会病发?被流浪动物伤害,如何维权?


据报道,咬伤孩子的是一只哈士奇,目前咬人的恶犬已被打死,但狗主人仍未找到,当地警方仍在调查。此外,南阳疾控部门已介入此次狂犬病病毒免疫失败事件的调查。


狂犬病疫苗接种记录。图片来自相关视频截图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为何还会病发?


虽然上述事件仍未有官方定论,此前也曾发生过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仍病发的案例。2021年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曾发布一篇《为什么打了狂犬疫苗,最后又得了狂犬病?》的文章,举出两例患者被狗咬伤头面部的案例。文中指出,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头面部离中枢神经特别近,咬伤头面部后狂犬病的潜伏期很短,尤其是咬到嘴唇,这一块是最危险的地方,俗称“危险三角”,缩短了病毒到达中枢神经的时间,可能就十几天的潜伏期,如果没有及时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中和伤口内的病毒,而靠疫苗接种产生抗体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个时候病毒已经到中枢了,疫苗的抗体还没有产生,就会导致免疫失败。可见,预防狂犬病,绝不仅仅是接种疫苗这一件事,还有外科处置伤口,以及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互相不能替代。


狂犬病疫苗可以晚几天再打?


被狂犬病高风险动物抓伤或咬伤后,狂犬病的预防就是“与死神抢时间”。狂犬病的潜伏期多为1—3个月,1周以内或1年以上极少。然而,每个人发病前,潜伏期的长短并不确定,因此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时间应越早越好。虽然晚几天处理有时也可能有效,但基于狂犬病是100%致死性疾病,完全不该去冒这个风险。


被流浪动物伤害,如何维权?


我国民法典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果被流浪动物伤害的地点是在上述公共场所内,在流浪动物原主人无法找到的情况下,受害者可以要求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客观说,农村地区的犬只管理要更复杂,需要克服更多观念、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听之任之。比如,参照城市犬只管理,基层部门按照家庭做好农村地区的犬只登记,引导和普及文明养犬理念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对流浪犬的监督、处置机制等,未必需要多大的投入,关键还是应从意识上引起重视。比如,可将犬只管理纳入农村基层治理的网络之中。阅读全文>>>




亚足联5月15日宣布,澳大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获得2026年和2029年女足亚洲杯的举办权。随着第22届女足亚洲杯提前至奇数年(2029年)举行,意味着该赛事正式改为在女足世界杯开赛前两年举行。


从2014年的第18届女足亚洲杯开始,这项此前两年一届的亚洲女足最高水平赛事改为四年一届,因此在亚足联宣布澳大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获得未来两届赛事举办权后,不少球迷对为何在2029年举行第22届女足亚洲杯感到疑惑。这是由于亚足联全面调整了女足各项赛事的竞赛方案,其中亚洲杯从第22届开始,改为在女足世界杯的前两年举行,之后赛期仍维持四年一届。


去年8月,亚足联女子足球委员会确认,将在新的周期内全面调整各会员协会女足队各项赛事的竞赛方案,女足亚洲杯赛期调整正是其中之一。据了解,做出这一改变是为了令获得女足世界杯参赛资格的球队有更充裕的时间备战,并且可避免大多数球队长时间无大赛可参加的情况。比如,除了日本和澳大利亚两支晋级巴黎奥运会的女足球队,其他亚洲队伍2024年均面临着大赛空窗期。第22届女足亚洲杯调整为2029年举行后,可在之后年份实现亚运会、女足世界杯、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等各项赛事的合理衔接。


男足亚洲杯此前也做过类似调整。2004年中国亚洲杯是最后一届偶数年份的亚洲杯,第14届亚洲杯提前至2007年举行,这是由于此前亚洲杯与奥运会年份重合,因此亚足联于2003年做出改革决定,以避免赛事在某一年份过于集中,并能令世界杯、亚洲杯、奥运会和世界杯预选赛合理分布于每四年的周期内。阅读全文>>>


编辑 魏冕 设计 张瑶 校对 张彦君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