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嫉妒与社会》| 每日一书
新京报 编辑 王菡
2024-05-16 15:02
好的阅读,是对我们脑中司空见惯的常识的挑战。今年4月我们选出的16本好书,引领我们看到世界不一样的侧面。本篇为4月新书月榜之《嫉妒与社会》。

《嫉妒与社会》,作者:[德]赫尔穆特·舍克,译者:谭淦,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24年3月。


推荐理由:


嫉妒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情感,其破坏力让嫉妒他人的人和被嫉妒的人都遭遇伤害。可能也正因如此,尽管从古老的纳瓦霍族部落到现代都市中,嫉妒的现象都随处可见,但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不对嫉妒的表达采取避讳的态度。人们很难名正言顺地表示“我嫉妒某人”,相反,他们会将嫉妒的表达转换为一种公平的话语——“某人值得我嫉妒,是因为他被偏袒了”。


德国社会学家赫尔穆特·舍克便从人类社会多样化的嫉妒现象中提炼出它与社会公平的深刻关联,这使得嫉妒不再是一个情感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一旦一个社会出现了在某方面相较他人更为卓越的个人,嫉妒心理的产生几乎无法避免。依然是以纳瓦霍族部落为例,即便部落的物质条件较为贫瘠,但生活条件更好的纳瓦霍人依然会感受到持续的社会压力,他们被要求更为慷慨地招待客人、赠送礼物。舍克认为,一旦这种嫉妒被制度化,个体就几乎很难取得经济上的进步,因为没有人敢于展示任何可能让人认为他过得更好的东西,这遏制了创新的产生。


为了应对这种难题,人类社会曾经进行过诸多尝试。然而,试图建立一个消除嫉妒的乌托邦的努力常常带来更大的灾难。这种尝试往往希望抹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进而让嫉妒的土壤被根除。舍克希望告诫人们,作为最古老的人类情感之一,嫉妒根植于人性。因此,尽管它有很强的破坏力,它也依旧在很多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所必需。比如,嫉妒提供了一种情感的预警系统,帮助人们反复检验社会的各种安排是否公正。同时,它的出现预示着社会中存在卓越的个体,这其实是社会进步必要的因素,只要人与人的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我们依然需要寻找与嫉妒共存的方式——对于一直以来讲究“面子”、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文化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撰文/刘亚光

编辑/王菡

校对/翟永军


相关推荐
《衰老之谜》|每日一书
文化
《主角模式》|每日一书
文化
《给焦虑松绑》|每日一书
文化
《父母格差》 | 每日一书
文化
《别和自己较劲》|每日一书
文化
《寻找正确的单词》|每日一书
文化
《和孩子说一切》|每日一书
文化
《鲸落》|每日一书
文化
《该熄灯了》|每日一书
文化
《用爱守护遗忘时间的人》 | 每日一书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