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欧阳修:阜阳,我来晚了!
新京号
2024-05-16 07:26
进入新京号阅读更多内容

 

 

 

 

 

欧阳修在颍州

 

找到了归宿感

 

在欧公眼里

 

颍州无处不美

 

无时不美,无人不美

 

 

图片来源:安徽日报

 

他来了不肯走,走了还要来

 

颍州是他的施政作为之地

 

挥洒诗意之地、休闲养老之地

 

从相识相知、魂牵梦绕

 

到隐退终老

 

欧阳修在这里写下许多精美诗篇

 

留下了无数诗坛佳话

 

从他的诗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

 

深重的颍州情结

 

 

 

 

西湖烟水我如家

 

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因“庆历新政”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也被贬黜,先知滁州,又改扬州。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二月,他以目疾为由上书,转知颍州。

 

 

图片来源:颍州文旅

 

欧阳修与颍州似有前世因缘,刚到不久,就找到了“家”的感觉。他在《酬孙延仲龙图》中写道:

 

洛社当年盛莫加,洛阳耆老至今夸。

 

死生零落余无几,齿发衰残各自嗟。

 

北库酒醪君旧物,西湖烟水我如家。

 

已将二美交相胜,仍枉新篇丽彩霞。

 

孙延仲是欧阳修前任颍州知州。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24岁的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与梅圣俞等在西京洛阳共结诗社,欧阳修自任盟主,推举梅圣俞为诗坛主将,孙延仲也是诗社成员之一。洛社倡导文风变革,反对西昆体诗歌,影响很大。

 

欧阳修为“洛社当年盛莫加,洛阳耆老至今夸”句自注云:“梅圣俞、张尧夫、张子野、延仲与予皆在洛中。”洛社当年盛极一时,至今还被德高望重的人称赞不已。

 

 

图片来源:颍州文旅

 

这首诗回忆与孙延仲结社论诗盛况,感慨时间流逝,友人有的离世,有的齿落发疏,日渐衰老。继而感谢孙延仲留下的美酒和颍州西湖,这“二美”交相争胜叫我激动不已,还让你屈尊赋诗,当然,这新作的诗句如同彩霞一般美妙。

 

“西湖烟水我如家”,仿佛神来之笔。西湖烟水浩渺清幽,赏心悦目,到这里我感觉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这是欧阳修日思夜想的去处,如今果然实现了,他如释重负,心情畅快飞扬。于是,引出了“已将二美交相胜,仍枉新篇丽彩霞”,落脚点题,表达喜不自胜的酬谢之意。

 

海棠应恨我来迟

 

欧阳修来颍州时43岁,历经风雨,官场疲惫。从皇祐元年二月至皇祐二年七月,在任一年半时间里,他遍观颍州风物,流连西湖烟波,胸中诗意涌动,歌咏不绝。他在《思颍诗后序》中说:

 

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图片来源:颍州发布

 

这里的民风、水土、物产都是他喜欢的,他的心灵得到慰藉,并有所托付。欢欣之余,欧阳修心里偶尔会冒出一个念头:我来晚了。在《初至颍州西湖种瑞莲黄杨寄淮南转运吕度支发运许主客》一诗中,欧阳修隐约表达的正是这样的心绪:

 

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阴乍合时。

 

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

 

啼禽似与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

 

每到最佳堪乐处,却思君共把芳巵。

 

有好景好诗好心情,自然想到的是好朋友,吕度支、许主客都是欧阳修的好朋友。此时此刻,大家一起开怀畅饮、赏景赋诗该有多好啊。

 

诗人要与友人分享的“最佳堪乐处”是什么呢?就是前六句诗的所见所闻。

 

“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阴乍合时”,暮春时节,颍州西湖水阔波平,清澈如碧,静若琉璃,岸边绿荫清幽,浓密的树影映在水中,似乎要合拢起来。

 

“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柳絮飘飞,把春天远远地送走了,海棠最盛的花期已过,该埋怨我来得太晚了。拟人惟妙惟肖,神采飞扬,出神入化。

 

“啼禽似与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鸟似乎在与人对话,船行徐缓,明月相随。诗人就眼前之景,营造了一个安闲自在、超脱尘世的境界。

 

 

图片来源:颍州发布

 

这首诗写景自然,比喻贴切,对仗不觉,读来赏心悦目,轻松愉悦,道出了诗人心目中的美妙西湖。

 

白首重来似故乡

 

颍州是欧阳修后半生最想去的地方,日思夜想,时刻牵挂。“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欧阳修离开颍州的20年里,念念不忘颍州,写下了大量的“思颍诗”。

 

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欧阳修被罢免参知政事,出任亳州知州。欧公借道颍州作短暂逗留,谋划购买田产,修建住宅,以便退休后在这里颐养天年。他在《思颍诗后序》中写道:

 

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

 

这一次到颍州,欧阳修作《再至汝阴三绝》,第一首是这样写的: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前两句写的是颍州四月的景观。黄栗,即黄鹂。麦风,是指四月之风。后两句抒写晚年感慨,带着深厚的感情检讨自己在多年前任知州时,施行爱民善政不多,这是诗人自谦。实际上,欧阳修在任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治理颍州西湖。面对这一片土地丰美的馈赠,欧公心有所愧,恰是一片殷殷赤子情怀。现在年老了,头发白了,再回到颍州,诗人由衷地感慨:这里多么像自己的故乡啊。“白首重来似故乡”,沧桑而情重,令人动容。

 

 

图片来源:阜阳市人民政府网

 

欧阳修初到,就萌生了终老颍州之意,上面这首诗再次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意愿。事实上,此次回颍州,他已经付诸行动了。

 

欧阳修向朝廷再三请辞,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致仕,终于实现了退隐颍州的夙愿。

 

欧公在颍州西湖边建六一堂,并自号“六一居士”,戏作《六一居士传》云: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公元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赐谥号“文忠”。

 

 

图片来源:阜阳公众网

 

欧阳修后半生念念不忘颍州,数十年歌咏颍州,为阜阳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他情深意切以颍州为家,子孙后代扎根颍州传续至今。

 

阜阳人不能忘记一代文宗欧阳修,建文忠阁,重修会老堂,以示永久纪念。

 

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知州蔡齐病逝于颍州,谥号“文忠”;南宋时期,苏轼被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宋代有三位“文忠”留名颍州。

 

 

图片来源:颍州文旅

 

作者:刘文敏

 

视频:阜阳广播电视台、阜阳旅游

 

编辑:蔡维琪

 

校对:赵   辉

 

审核:李沛霖

 

责编:常   明

 

监制:冉   莉

 

本文中图片、文字、音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联系方式:fytv630@qq.com。                   。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阜南,凭什么?
新京号
晚春词:当一切离得很远,你就会离自己很近丨周末读诗
文化
刘玉杰: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让全市人民欢乐平安祥和过年
新京号
春运路上,TA们好暖~
新京号
阜阳,“竞”进!
新京号
昨晚的春晚看了吗?撒贝宁“抢镜”!春晚热搜连爆,这些画面绝了→
新京号
“何以忆焦陂”——欧阳修独钟于颍馆藏作品展开幕
新京号
阜阳的好,你知道的少!
新京号
30多万份遗嘱里,封存着人们最真实的牵挂
时事
“笔启新岁,墨润华章”——阜阳市书协理事书法作品(网络)展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