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以“千万工程”理念振兴乡村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2024-05-15 19:04
我们在不同的村庄,打造林下种养、稻米、生猪、蓝莓、花卉等主导产业,让“老稻米”重树“新品牌”、“金菊花”造就“金银谷”。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指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千万工程”是20年前起于浙江的做法,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是“千万工程”的核心理念,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学习“千万工程”理念的潮流,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在贵州大山的麻江县,一群来自江苏的专家学者,用11年时间,一点点改变这里的乡村和田野。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为记者讲述了数百上千位师生,11年扎根山村的故事。

 

2023年11月28日,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中)在麻江县委书记唐光宏的陪同下参观定点帮扶十周年成果展。受访者供图

 

从“蹚水过河”到“精准绣花”,山村和师生都在蜕变

 

新京报:作为一所南京的高校,为何会选择麻江县这样一个西南山区的县城进行帮扶?

 

王春春:2013年,按照国家部署,南京农业大学开始定点帮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可以说,最初的帮扶工作,是国家和中央部委行动的一部分。但到了麻江以后,我们的师生发现,这不只是简单的、单方面的帮扶,而是一次双向奔赴。

 

对于麻江县来说,需要现代农业技术、需要现代农业产业去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而对我们的师生来说,也是真正让自己所学所思得到升华的机会。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社会服务,南农的师生们,在帮助麻江拓展乡村振兴版图的同时,也反哺了自身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办学视野。

 

我们通过源源不断地把立德树人大课堂、专家科研试验田、干部历练主战场搬到了黔东南,从一线中、从产业中检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成效,检验实验室数据到大田产量的距离。

 

新京报:11年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王春春:在我看来,11年在贵州麻江的帮扶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乡村和田野,但到底怎么帮扶,还没有清晰的认知,而是一点点摸索。


到了精准扶贫阶段,我们对帮扶工作渐渐有了更好的理念和方法,将高校优势和乡村禀赋连接起来,聚焦党建、科技、教育等,在当地特色产业下功夫,我们创新实施了10个学院与10个村结对共建的模式。

 

随着脱贫攻坚的收官、乡村振兴的加快,我们的帮扶也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不断巩固成果。比如我们在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的时候,就组建了菊花、蓝莓、锌硒米等10个产业技术专班,聚焦现代农业产业,为乡村的发展和振兴打造自己的人才、产业等内生动力。

 

从南京到贵州,“金”菊稻海打造新田园

 

新京报:能否介绍一下,11年帮扶,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王春春:在帮扶中,我们发现,当地本身有许多特色产业,比如富含锌硒的稻米、蓝莓、生猪肉等,这里有丰富的资源,形态各异的产业,但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产业的支撑。因此,引入现代技术和优异品种,打造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当地最需要的。所以,我们的工作也是根据这些本地特色和需求,进行精准帮扶。比如我们在不同的村庄,打造林下种养、稻米、生猪、蓝莓、花卉等主导产业,让“老稻米”重树“新品牌”、“金菊花”造就“金银谷”。

 

新京报:在帮扶中,你认为哪些经验是可以推广和复制的?

 

王春春:11年帮扶,我们经历了 从“大处写意”到“工笔刻画”的历程,探索出一条“党建兴村、产业强县”的精准帮扶之路,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集成示范村。这个过程,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体会和启发,比如首先要因地制宜,不能凭空创造产业,而是根据当地特点,提升自身具有的产业,这样的产业才会更有活力。再如以人为中心,始终将目标锁定在村民增收、百姓致富上。此外,还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11年来,我们先后派出了7个批次9名挂职干部,10个批次55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21个学院部600余名专家教授,南农专家田头问诊、干部挂职。

 

从学校到田野,让科技和人才去乡村

 

新京报:在贵州的帮扶,未来是否还会继续进行?有何计划?

 

王春春: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场久久为功的事业,“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是未来我们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精神指引与力量源泉。南京农业大学在未来仍然会把深化定点帮扶作为高校乡村振兴、服务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要读懂国家发展的全局,把粮食安全、生态问题、共同富裕这些“国之大者”和定点帮扶紧密结合,尝试在麻江大地上解决一批“种源”卡脖子难题,努力在脱贫基础上把“共富”的蛋糕做大。其次瞄准县域经济、关注农民增收,以科技助力产业增收,组织更多专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落到农户、长在田里、走进产业,最大限度让农民可持续性受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新京报:在这场帮扶中,你认为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有怎样的收获?

 

王春春:过去11年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走进田野,驻扎乡村,把科研、人才培养放在农业农村的一线,让专家教授、青年人才长期驻扎在乡村之中,和农民一起,真正去解决农民眼前迫切的问题,在实践中做科研、在生产中培养人才,这就是我理解的“双向奔赴”。未来我们仍将坚持这一做法,继续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转移转化,面向重大技术需求,推进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协同推广示范。同时,进一步提升校外乡村振兴基地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品牌,在“千万工程”理念下,创新探索新时代高校在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路径方法。

 

新京报首席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绘就乡村“新画卷” 奏响振兴“奋进曲”——郊尾镇走好“五千五好”发展路径
新京号
芜湖“80后”乡镇党委书记,同台比拼!
新京号
【我们的援藏答卷】三年援藏路 一生雪域情——城关援藏团队工作纪实
新京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门头沟的他们,以劳动书写荣光!
新京号
全国典型案例!临泉入选!
新京号
门头沟区开展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第10次拉练大调研
新京号
组团联建激活“共富密码”——菜溪乡打造仙游北部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新京号
吴堡蝶变记:一个黄河小县的美丽蜕变
智库
阜淮高速阜南方集互通立交及连接线工程项目开工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