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今天(5月11日)下午,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以护理服务为主题发布相关信息。
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达到563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超过80%。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加强老年护理服务提上议程,国家试点也将加大覆盖面。
超八成注册护士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达到563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超过80%,各地也结合实际不同程度开展了老年、儿科、重症监护、传染病护理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培训工作,使得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目前护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健康素养的提升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对高质量、人性化、多元化护理服务需求加大。同时,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大多数老年人存在多病共存情况,老年护理以及老年有关慢性疾病护理的社会需求日益旺盛。此外,慢性病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对护理和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医疗诊疗量快速增长,住院服务量增加,临床护理工作的压力日益加大。这些新情况、新变化,都要求护理工作更加主动对接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采取措施不断发展和壮大护士队伍。目前,该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优化护理服务的文件,希望发挥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进一步发展优化护理服务。
力争到2025年,老年护理护士参加培训比例不低于90%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国家卫健委正推动老年护理服务发展。
邢若齐表示,2021年,国家卫健委确定了北京市等15个省市先行先试,积累地方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扩增老年医疗服务资源方面,试点省份通过转型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等方式,护理院、护理中心、护理站等机构数量明显增加,平均增幅约16%。江苏、山东等地扩大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老年护理的床位数量,江苏给社区服务中心加挂护理院的牌子,为社区内失能失智、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同时,各地加大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和医疗护理员培训力度,扩大老年护理服务供给。
在创新多元化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方面,试点省份通过上门巡诊、设置日间护理中心、“呼叫中心”或家庭病床等方式,探索将院内的护理服务不断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使得护理服务更加方便可及。
在探索老年医疗护理价格支付政策方面,有地方将老年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与当地的长期护理险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或发展与长期护理保险相衔接的商业护理保险等,为发展老年护理服务提供支撑政策保障,惠及更多的老年人。
下一步,相关试点省份可以再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市的数量,在试点省份之外有符合条件的省份,国家卫健委会加大试点覆盖面。继续增加社区多功能护理机构、日间护理中心等机构数量,进一步扩大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服务供给。加快老年护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指导各地实施老年护理专业护士能力培训行动,力争到2025年,各地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参加培训的比例不低于90%。
全国各省份均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发布会上也公布了互联网+护理的推进情况。邢若齐介绍,全国各省份均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更加完善,护士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目前共计3000余个医疗机构提供7类60余项群众常用急需的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服务项目,使行动不便的群众有机会享有护士上门提供的便捷护理服务。同时,也降低了群众再入院率和就医成本,减轻了家庭负担。
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覆盖面,增加服务项目,加大护士培训力度,积极防控安全风险,健全完善监督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互联网+护理服务”中的优势作用,就近解决群众上门医疗护理问题,提高护理服务供给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白爽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