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空间科学论坛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作主旨报告时,介绍了我国空间科学进展及发展战略研究。他表示,我国空间科学未来拟突破五大科学主题,即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和太空格物。
梳理11个全球空间科学重大科学前沿
2011年,中国科学院发起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研制发射了“悟空”“墨子号”“慧眼”“实践十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2024年1月9日,爱因斯坦探针(EP)科学卫星发射升空。这一空间科学卫星是宇宙天体爆发的捕手,能精准捕捉到更加遥远和暗弱的暂现源和爆发天体,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对研究恒星活动、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演化、并合等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王赤说,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还有一个中欧合作的空间科学卫星——“微笑计划”(SMILE),计划于2025年发射。它的科学目标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地球磁层的全景 X 射线成像和高精度的日侧极光探测,揭示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大尺度结构和基本模式。
针对5大主题凝练了优先发展方向
在介绍空间科学未来发展时,王赤说,经过梳理,全球空间科学的重大科学前沿可概括为“一黑”“两暗”“三起源”和“五表征”。“一黑”旨在探索以黑洞为典型代表的致密天体及其极端条件下的物质运动规律。“两暗”指迄今人们对其本质知之甚少的暗物质、暗能量。“三起源”聚焦宇宙起源、太阳系起源和生命起源。“五表征”探寻地球系统、地月空间、太阳系和系外世界的特征和运行规律,以及太空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
“我国也凝练了未来拟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包括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和太空格物。”他依次解释说,极端宇宙要揭示宇宙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规律;时空涟漪通过在空间探测中低频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日地全景要理解太阳对地球和太阳系的影响;宜居行星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太空格物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
给出我国空间科学卫星未来发展设想
王赤还介绍了未来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的建议。“鸿蒙计划”的科学目标是揭示宇宙黑暗时代与黎明的演化历史。要利用月背高洁净电磁环境,通过构建绕月百公里级超长波空间射电望远镜,揭示宇宙黑暗时代与黎明的演化历史。
“夸父二号”将首次对太阳极区进行正面成像观测,揭示太阳磁活动周起源和高速太阳风的起源。
“系外地球巡天”将以更大的视场、更高的精度开展系外行星凌星观测,目标是首次发现系外类地球行星“地球2.0”。
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的科学目标是揭示宇宙极端引力条件、极端磁场条件、极端密度条件下的物质运动的规律。
“太极二号”希望通过部署日心轨道300万公里超长基线的3星星座,探测毫赫兹引力波,揭示引力和时空本质。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牵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