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130多个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新华社 原作者 张瑞杰 陈凯姿 高蕊
2024-04-24 10:45

据新华社酒泉4月24日电 “截至目前,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了130多个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24日召开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建造中国空间站,开展长期有人参与、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能够极大地促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全面发展,辐射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林西强介绍,截至目前,已在轨实施了130多个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利用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下行了5批300多份科学实验样品,先后有国内外500余家科研院所参与研究,在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等方向已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


“总的看,这些空间实验的开展以及样本下行后开展的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的新成果,通过推广转化与应用,将逐步发挥出更重要的科技与经济效益。”林西强说。


其中,利用无容器科学实验柜开展的多元偏晶合金制备项目,提出了工艺优化设计和组织调控方法,应用于盾构机轴承和核电站常规岛相关合金材料研发,性能获得有效提升。


利用高温科学实验柜开展的新型材料空间生长研究项目,首次在空间获得了地面难以制备的高质量晶体材料,对高性能多元半导体合金材料制备具有指导作用。


利用生物技术实验柜开展的人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靶点研究、对骨骼肌影响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项目,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骨折、脊柱损伤修复等骨质疾病的防治,以及对抗肌萎缩、防治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利用航天技术基础试验柜,开展了我国首次斯特林热电转换技术的在轨试验,热电转换效率等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未来空间新型电源系统的工程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在航天医学实验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机理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创新。其中,国际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入选了2023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林西强说:“后续,我们将继续坚持应用为纲、效益为先,充分发挥国家太空实验室平台优势,持续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记者张瑞杰、陈凯姿、高蕊)


编辑 李忆林子

来源:新华社
相关推荐
4只小鼠已选定!我国首次送小鼠进入“太空家园”
第一看点
神二十一乘组将首次在轨实施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第一看点
汇总丨神二十一乘组确定 此次任务有哪些亮点?
时事
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在轨饲养小鼠……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在即
时事
“五个全球前列”和“五个创新领先”,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新京号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淘沙取金”,全链条培育颠覆性技术
北京
北京致敏花粉治理入法,生态建设与公众健康的平衡
北京
AI赋能科学研究,北京发布全国首个科学智能专项地方政策
北京
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了20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第一看点
中国高等教育 | 龚旗煌:从理念到实践: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等教育创新探索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