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官手记:在漫长的迁徙和回归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本周,北京迎来第42个爱鸟周,经过漫长迁徙的北京雨燕,也正陆续回到北京。为什么这个小生物的回归,这样让人翘首以盼?前两天,“体验官”联系到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志愿者伍岩,和她一起接北京雨燕“回家”。
伍岩的观测点位在龙潭公园,落日前一小时,是北京雨燕的归巢时间。我和伍岩在下午4点碰面,她带上平时用的望远镜和拍摄设备,并告诉我观察雨燕踪迹的方法。
北京雨燕的体形比普通家燕要大一些,飞行速度更快、高度更高,需要志愿者用肉眼仔细辨认。伍岩说,北京雨燕在空中飞行基本呈现滑翔状态,只有转变方向时才会扇动翅膀。与家燕或其他鸟类不同,作为一种攀禽,北京雨燕并不会落脚。
“知道了北京雨燕的基本特征,剩下的工作就要靠第六感来完成了。”2021年开始,伍岩加入到北京雨燕调查志愿团队中,所积累的观测经验,让她和北京雨燕之间产生了某种默契。追寻雨燕踪迹,需要时常盯着天空,她开玩笑地说,自己的动态视力都变好了。
观测当天,天气晴朗,日落时间将近晚上7点。此前的一小时,我们陆续看到北京雨燕在公园凉亭附近盘旋,而后越飞越低,直到人们能清楚地看到它们。
北京雨燕叫声尖利,在空中滑翔的姿势优雅有型,看一会儿便会入迷,路过的朋友也纷纷被吸引,停下脚步,抬头观望。它们的巢穴就隐藏在木质结构的楼阁中,临近归巢时间,它们便扇动翅膀,将方向对准巢穴入口。
我们靠坐在凉亭的长椅上,看着北京雨燕在其间来回穿梭,一伸手便能感受到它们扇动翅膀产生的气流,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叫声,伍岩说,“它们这是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休息间隙,伍岩和我分享了她成为志愿者的心路历程,北京雨燕带给她的是一种生命力量的震撼。很难想象,身体仅比手掌长一些的北京雨燕,却能几乎不停歇地飞过山川海洋、冲破狂风暴雨,经过二十多个国家,从遥远的非洲回到北京。它们出现在天坛、正阳门、颐和园等地,被北京人亲切地称为“楼燕”。
每年4月,是北京雨燕“回家”的时候,和伍岩一样的志愿者们分赴各个点位,观察并记录北京雨燕的踪迹。在志愿者们拍摄的图片上,北京雨燕是一个个“小黑点”,它们被放大、数出,成为珍贵的调研数据。伍岩说,北京雨燕回归的数量一直在增多,有一次,在她捕捉到的画面里有400只北京雨燕,花了两个小时才数清。
傍晚时分,夕阳晕染着天边,雨燕陆续归巢,我的心底也升起一阵感动。北京雨燕的一生几乎都在飞行,但每年春天,它们都会回到这里,为了生存,也为了承诺。
如果说,飞行是自由的意志,那么归来,则是万物的羁绊。这种生命的力量,将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行。
新京报记者 陈璐 景如月 李欣侗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