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实践活动”是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三级实践活动”中班级层面的特色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针对班级学生在某一方面存在的特殊需求而开展的,由班级家委会和班主任老师共同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满足班级学生个性化需求。
2024年3月27日,安静的“北京古建筑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四年级3班同学来到了我国第一座收藏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同学们跨越时空隧道,沉浸在600年的中国古建筑高超技艺与艺术成就中,对话历史,深深被祖先的建筑高度和人文成就感动。
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了雄伟的太岁殿。屋脊、坡屋顶、两侧延伸,线条流畅,光彩夺目,正如诗经中的描述: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进殿后更是别有洞天。
镇馆之宝“隆福寺星空藻井”被誉为稀世国宝。原来藻井不是井,而是天花板的一种造型。蓝色龙纹环绕着多达6层的华丽藻井,层次繁多又不冗余,花纹细腻又不零碎,构造独具匠心,俨然是真正的“空中楼阁”。纯木制的构件依靠古人发明的榫卯结构,历经地震、分拆、重装后依然悬挂殿内,向同学们展示着古建筑中令人惊艳的智慧与艺术成就。藻井最高处的“星空图”源于1000多年的唐朝天象。同学们赞叹连连,与星宿在对视中跨越千年,用这样的方式回顾并传承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文明与文化底蕴。
随后大家参观了“毗卢殿明间藻井”。井芯是由金丝楠木独木精雕而成的盘龙,简单的几何配上繁复的龙形,栩栩如生,周围祥云环绕,审美拿捏到位。
大殿两侧玻璃展柜中流传千古的瓦当、屋檐角等就像是能工巧匠在告诉同学们:“谢谢你记得我们,喜欢我们呕心沥血的作品!”
有位同学对老师说:古代建筑里原来也有数学!建筑层数、高度、直径,怎么组合、怎么改进,最后成为一件伟大的作品,都是先人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挑战,这更激起了我对数学的探索兴趣!
古建筑博物馆位于先农坛内。先农坛也是北京城里的又一大龄建筑,建于1420年明永乐年间,只比故宫小14岁。所以它是北京主动脉——中轴线上当之无愧的一颗明珠。在这里,同学们不但领略到了广义建筑传统美学的极致展现,也体验了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仪式感。
从仰望星空到了脚踏实地,同学们在“观耕台”上想象着皇帝在这里观看大臣行耕耤礼的情形。皇帝在“一亩三分地”里亲耕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对于农业的重视。
最后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分享“我眼中的古建筑和中轴线”。说者头头是道,听者兴致盎然。这次实践之旅,同学们如同游走在历史画卷中,见识了华夏建筑史上的灿烂成就与神奇魅力。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建筑,首先认识它是一种艺术,然后才能认识它是一项科学。相信以后每个同学都是古建筑文化和中轴线之美的传播者!
摄影:吴毓栴
撰稿人:吴毓栴
审核人:胡爱国、崔彦
记得在页面末尾右下角点击“在看”哟,喵呜~
扫码关注朝阳区实验小学公众平台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为幸福人生奠基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