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当天上午,北京天坛医院举行“学习与关爱,医护伴你行”大型科普义诊活动,运动障碍性疾病科、功能神经外科、康复科、心理科、护理工作室的医疗护理专家团队联合出诊。不少患者及家属来到医院进行咨询、接受义诊。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人,青年中也有少数会患病。帕金森病又称为“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时间推移,病情会逐渐进展,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义诊活动主要开设三个活动板块:专家团队科普宣教、现场义诊咨询、帕金森症状体验之旅活动。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建国介绍了目前最前沿的帕金森病手术治疗方法;主任医师王展讲授患者关心的日常用药知识;主任医师孟凡刚科普了关于帕金森病治疗管理的知识。
4月11日,北京天坛医院举行“学习与关爱,医护伴你行”大型科普义诊活动,不少患者及家属来到医院进行咨询、接受义诊。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
在现场,该院护理人员还策划了帕金森病症状体验活动,推出了可穿戴帕金森症状体验工具包。该工具包可让体验者直观感受到帕金森病患者肢体震颤、屈曲姿势行走困难、冻结步态易跌倒等运动症状,以此提高照护者等对疾病的认识和对患者的照护能力。
新京报记者来到现场采访了医学专家,就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高危因素等进行了释疑。
■ 对话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兼运动障碍疾病科主任冯涛:青年人亦能发病,自测有两大要点
新京报:帕金森病近年来患病率如何?
冯涛:在国内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是1.7%。我们也在做全球患病率的综合分析,从1980年到2023年的全人口数据看,患病率在1.5‰。随着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升高。
新京报:引发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冯涛:很多因素被发现与帕金森发病有关。老龄化是帕金森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环境方面,工业化、城市化等导致环境污染,长期接触农药、杀虫剂、重金属等也可能成为帕金森病的高危诱因;代谢性疾病可以影响帕金森的发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更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长期睡眠不足、静坐不动、进食过度加工食品,都可导致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增高。相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健身运动都有助于降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
4月11日,北京天坛医院医疗护理专家团队联合出诊,接受帕金森病患者及家属咨询。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
新京报:帕金森发病的年龄跨度是怎样的?
冯涛:帕金森病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但患者的年龄跨度很大,有部分患者属于40岁以前发病的早发型,还有少数青少年型帕金森病。近几年帕金森病专病门诊会有一些年轻人主动前来检测,这说明大家的健康保健意识在增强,但从专业角度来说,“帕金森年轻化”的医学证据还不够充分。
新京报:年轻人症状轻微的话,可以顺利查出来吗?哪些征兆需要注意?
冯涛:可以查出来,通过详细地询问病情变化和体格检查,可以发现帕金森病的蛛丝马迹,经过必要的专业检查,可以精准诊断早期帕金森病。自测帕金森病,比较常用的是观察自己是否有手抖、脚抖的症状,而且是放松的时候出现所谓的静止性震颤,而一旦做运动则可以暂时减轻;发病之初通常是单侧出现症状;此外还有肢体不对称的动作缓慢,以及姿势和步态的异常。在运动症状之外,也需要关注嗅觉减退、长期便秘、睡眠障碍和抑郁等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
新京报:帕金森病的治疗思路是什么?
冯涛:帕金森病是一个慢性病,时间长、疾病负担较重,会长期困扰病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突出的问题。我们强调针对帕金森病要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康复、运动、心理,以及通过脑起搏器进行神经调控治疗。此外,一些创新疗法,包括干细胞、基因疗法等新疗法也在向临床应用转化。合理用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如果帕金森病进入中晚期,反复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仍然不理想,可以考虑植入脑起搏器。各个阶段的帕金森病患者都要重视康复疗法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
新京报:最理想的治疗效果是怎样的?可以彻底治愈吗?
冯涛:很遗憾,帕金森病也是人体老化的一种结果,目前不可逆也无法根治,但通过合理的诊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并长期维持相对较好的疗效和状态。绝大多数患者通过治疗,可以回归社会、正常工作和生活。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