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丨6岁前为最佳治疗期,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新京报 记者 张兆慧 编辑 岳清秀
2024-04-02 16:44

4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提起孤独症,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孩子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其实,孤独症儿童不仅有这些表现,还可能出现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等情况。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一旦患上孤独症,是不是就只能这样了?


“孤独症谱系障碍也称自闭症、孤独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黄颐介绍,尽管孤独症尚无法治愈,却可以干预和改善。孤独症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整体功能和健康状况,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马扬表示,不同年龄段的孤独症孩子表现不同,可分为1岁以内、1岁以上3岁以下的异常行为。


1岁以内:这些异常行为可能是预警信号


孤独症的表现是随着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1岁以内的孩子,如果出现以下异常行为,家长应提高警惕。


极端的气质与行为:特别容易哭闹、特别难安抚;过于安静,完全不需要家长的陪伴。


眼神接触差:尤其是与妈妈或其他带养人没有眼神接触,对视或者时间偏短。


对声音反应差:对叫自己名字时毫无反应,不看妈妈或其他带养人。


不爱玩互动游戏:不爱跟妈妈玩“躲猫猫”“大眼瞪小眼”等游戏。


注视物体的兴趣强于注视人的兴趣:不喜欢看妈妈的脸,更喜欢看自己的手或眼前的物品。


对需求和分享时的手指指示延迟或缺乏:一直没有用手指指物品的动作。


反复咿呀发声少:前语言期如2-3月龄元音如“a、o、ao”,6月龄后辅音+元音如“ma、da、ba、dai”等发音少。


缺乏快乐情绪分享和互动性表达:很高兴时不会主动看妈妈(带养人),或冲妈妈(带养人)笑等。


1岁以上3岁以下:尤其要重视语言发育迟缓


患有孤独症的1岁至3岁孩子以语言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与单纯说话晚的孩子不同,说话晚的孩子虽然暂时还没有发声性语言或语言结构较为简单,但孩子的语言理解力没问题,有社交能力,能听懂并执行家长或他人的语言指令,而孤独症孩子的语言发育迟缓则不同。”马扬提醒,该阶段的孤独症孩子一般表现为以下特点。


听不懂言语指令:对语言反应小,不理睬他人说话,有的家长甚至怀疑孩子听力有问题。


出现语言倒退:以前会说的话现在不会说了或者不说,表达能力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不会用姿势性语言:不会用点头摇头表达需求,没有或少有指物动作出现。


与家人目光对视少:没有模仿行为,不与家人展示,没有分享。


伴随有重复动作或重复行为:如重复看手、转圈、摇晃等动作,有反复按开关、撕纸、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听同一首歌等行为。


马扬指出,考虑到儿童神经发育的过程性和变化性,有上述高危表现的幼儿,家长应提高警惕,必要时带孩子到医院就医,由专业人士进行筛查、诊断。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兆慧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这种脊柱关节炎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北医三院专家谈如何诊治康复
消费
世界帕金森病日丨关注早期症状,遇“帕”不怕
消费
新闻8点见丨玉渊潭公园紫藤鸢尾登场;她为上千个家庭种下“风信子”
时事
新闻多一度丨数学不好也可能是病?@家长 关于学习障碍你了解多少?
时事
隐秘角落里的犯罪,谁来保护被侵害的孩子?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