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刘宇:我倾向100%打开自己,“国风”是一条最对的路
新京报 记者 张坤玉 编辑 田偲妮
2024-03-30 18:03
刘宇2024“起承转合”巡回演唱会首站“瀧”,3月30日在成都举行。刘宇想把演唱会做成一部舞台剧,过程如人生般,有起承转合。而“瀧”不但与刘宇的本命生肖相呼应,也想用这个字表达新一年向前、进取的精神。

从2021年参加《创造营2021》获得第一名至今,刘宇短短几年就经历了成团、解散再到单飞成为“国风少年”,快速的变化让他迅速成长,甚至让原来内心的社恐人格都变了。现在的刘宇面对公众可以侃侃而谈,时而也会感慨自己转变之大,他庆幸自己选了一条对的路。



刘宇。 受访者供图



个人演唱会先导片,“刘导”制造


刘宇给自己的演唱会做了一部先导片,名叫《让时间走吧,我想我们终究会遇到》,从概念创意到导演、表演,都是亲自上阵制作完成。虽然是先导片,但刘宇并不希望先导片和演唱会中的VCR风格太像,他想做一个概念化的东西,比如片中有个画面是两个背影看一部老电影,刘宇说这个画面想表达不同性格的人内心的感受其实是不一样的,这与演唱会也有所呼应:“我是故意用这样的方式想让大家去想象,而不是用一个正面的特写镜头来交代我想要表达的情绪。我希望每位看过先导片的人都能有不同的理解,包括我自己每一遍看完,也都有不同的理解。演唱会本身的概念,也是两个世界”。


《让时间走吧,我想我们终究会遇到》先导片剧照。


刘宇这次巡回演唱会的主题是“起承转合”,他说自己喜欢把一场演唱会做得有高低起伏,有头有尾,前后呼应,当然,他更希望能像一部舞台剧。因此四地四场演唱会各有不同,中间又加入了“风花雪夜”的概念,对应的是不同的细节呈现。“每一场都会融入当地的文化,赋予不同的意义和概念。”比如第一场在成都,里面会融入四川的元素——川剧、峨眉武术、变脸等,而服装上会加入蜀绣元素。与先导片的亲力亲为一样,刘宇这次不仅是表演者,同时也是主题策划、服装、舞美,甚至灯光、视效也都有涉猎。新京报记者改口叫他“刘导”,他笑着说,只有这样,自己确定的、想表达的东西才不会跑偏。



从社恐到想100%打开自己


每个人都有两面,有开朗的一面也有孤独的一面,刘宇也不例外。


刘宇回忆2021年他刚参加《创造营2021》的时候还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小孩,“节目里我们四周全是摄像头,只有厕所没有。那时我在节目里面的朋友就那么几个,不太擅长社交。”刘宇说最初参加节目时自己什么都不懂:“虽然那之前也上过一些节目,但是《创造营2021》算是我第一次参与到这么多人的综艺。其实每次采访的时候,我也说不出什么。”而最终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刘宇归结于可能是大家喜欢真实的自己,算是一份幸运。



这两年的刘宇,成长飞速。 受访者供图


说到真实,作为偶像出道的刘宇并没有包袱,“曾经舞台上的刘宇仅仅有50%展现给观众,还有50%是没有被大家看到的。我更倾向于把自己100%完全打开,因为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能量,拥有更多的创作空间。”刘宇觉得,既然大家能喜欢以前的刘宇,那么完全释放的刘宇会让人们也能让大家喜欢,同时看到更多可能性。


秉承放开心态的刘宇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内心不断强大,从内向变得越来越善于交流。


“国风”是自己走得最对的路


刘宇在《创造营2021》后加入男子演唱组合INTO1,2023年4月24日,INTO1结束了两年的限定期,宣告正式毕业。在团期间曾有一段低谷期,因为疫情、天气等其他因素,大家的工作没有之前多,经常就待在宿舍,刘宇觉得那个时候也是出道以来,自己最焦虑的时期,但很快,他发现了最好的对抗焦虑的方式就是“充实自己”,那段时间他会不停找老师上舞蹈课、声乐课。


限定团解散后,从团体变成了个人发展,刘宇坦言压力会变大,但也因为自己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师长而变得更好,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街舞老师。“前两节课,我跳得自己都不敢看,全是民族舞的范儿,但那个老师很好,他说这就是你的特点,别人都跳不了。”刘宇觉得,是这位老师给了他去尝试更多元舞蹈类型的信心。


刘宇觉得国风和时尚是并存的。 受访者供图


刘宇的爸爸是一名舞蹈老师,这让刘宇4岁就开始接触并学习舞蹈,成为“别人家的好孩子”,虽然学舞蹈的过程痛苦,但他说那些都只属于生理上的辛苦。刘宇回忆自己在学校里只哭过一次,“那次压脚背真的是太疼了,感觉骨头都要断了,但是压完之后,我看着自己的脚背竟然可以变得不一样,太厉害了!从那之后我再也没哭过。”刘宇还记得学舞蹈那些年,许多同学在第一堂课就哭着喊着要退学,班里12个男生后来就剩下8个,但他一直在坚持,后来参加比赛,从全校第一、全市第一到全省第一,“这让我觉得吃苦都很有意义”。


如今的刘宇,因为自己的舞蹈特色找到了未来想要努力表达的方向——“国风”,正如这次巡回演唱会中所有的概念策划和环节设置。他很感谢“国风”这个标签带给自己的加成,如今提到“国风”大家很快就会想到刘宇,“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很乐于把传统元素加入生活方式中。‘国风’是辅助我飞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是我走得最对的一条路”。


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坤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动态 | 这一站,我们在光影中领略时代画卷!
新京号
贝拉·阿赫玛杜琳娜诗集:语言的花园让时间复苏
文化
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AI人才 企业家称:我就是来招人的
科技
“拿着几千块工资玩命”,电梯的维保困境
新京号
《心分两路》:精神科医生是如何养成的?
文化
我给雷总指条路,完美扫地机器人这样做(轻科幻版)
新京号
对话辜学武:特朗普的背刺让欧洲痛心疾首 | 新京报专栏
观点
徐京坤:水手的决心
时事
因为特朗普,这些中国的货物漂在海上,不敢停靠在美国海岸
新京号
那些父母离世的年轻人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