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科普日历|关于耳朵的这些真相,你了解吗?
新京报 编辑 王慧斐
2024-03-22 10:55

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

当我们听说自如时

很难重视耳朵的存在

然而

世界卫生组织预估

到2050年

将近25亿人将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

 

关于耳朵的三大真相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耳聋的遗传性因素很大

在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位患有先天性耳聋,其中60%以上由遗传因素引起。对于遗传性耳聋,重点在于预防和早发现、早治疗。有明确耳聋家族史或病史的宝爸宝妈,怀孕期间要对胎儿做产前检查,如果发现孩子携带了耳聋相关基因,尽早做出相应择决。新生儿出生后要做好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的筛查和诊断,一旦发现宝宝有听力问题尽早干预、积极治疗。

 

有些听力损伤可以逆转

听力损伤是否可逆,与损伤类型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耵聍栓塞、中耳炎、外伤性鼓膜穿孔等造成的听力受损,绝大多数通过及时治疗可以恢复;爆震性耳聋或突发性耳聋,听力损伤程度较轻或治疗及时,有部分人的听力也可以恢复,但损伤重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恢复难度增大,神经或听力中枢损伤造成的听力下降,也很难恢复。出现听力损伤后,应在专科医生帮助下,按情况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佩戴助听器或其他听力干预手段。

 

耳朵前“小孔”不能乱抠

有些人出生时,耳朵前会自带一个“小孔”,这个“小孔”在医学上叫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孔,但隐藏在皮肤下面的是弯弯曲曲的“管道”,容易发生感染。

平时保持局部清洁就可以,千万不要经常挤压“小孔”,如果没有明显红肿、疼痛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如果局部进入不洁物,如脏水、灰尘等,容易诱发感染,导致皮肤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流出,或经常有白渣样分泌物排出时,需及时就医。如果耳前瘘管经常发炎,建议手术治疗,彻底切除耳前瘘管及其分支,可实现治愈。需要提醒的是,耳前管患者发生永久性听力受损的风险比一般人高,一定要做好听力筛查和定期检查。

 

参考资料:

《关于耳朵的12个真相》---北京儿童医院

 

来源: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编辑:王慧斐

校对:付春愔

相关推荐
科普益站|你还在寻找偏头痛的答案吗?首部患者版偏头痛指南发布
公益
被陌生人造黄谣后,一个女孩三年的抗争
时事
刘子超: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那片土地的独特切片
文化
新闻8点见丨华侨讲述以伊冲突避难经历;百款“特色鸡蛋”真相调查
时事
新闻多一度丨蓝莓“肚脐眼”有霉菌?怎样吃才健康?
时事
老楼房的蓝玻璃窗,为什么会让有的人害怕和不适?
新京号
《三段论与红磨坊》:人的解体,梦的重构
文化
从安徒生到AI时代,童话如何继续书写?|安徒生诞辰220周年
文化
理解幼儿,也能更好地接纳自己
文化
史军、刘海龙、梁捷、蒋方舟、严飞、刘擎对AI的回答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