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治理未成年犯罪,需要法里法外共同发力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4-03-21 00:23
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对法律、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单元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校园霸凌动真格,需要法里法外都真正硬起来。图/IC photo


邯郸初中生遇害案,持续受到舆论高度关注。目前,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全社会都在等待处罚结果。


与此同时,一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被曝光,如广东阳山县一名13岁男孩性侵8岁女童等。其中一些案件并非发生于近期,却都因邯郸初中生遇害案而被重新聚焦:施暴者均是未成年人,人们关心他们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惩罚和矫治。


3月1日,最高检就通报表示,近年来,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未成年人犯罪仍呈上升趋势。这一沉重现实,也凸显了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紧迫性。


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无论是相关法律法规,负有教育管教职责的家长、学校,以及营造成长环境的社会,都需要对校园霸凌动真格,法里法外都真正硬起来。


在最高检这次通报中,还有这样的表态:检察机关坚持依法惩戒和教育挽救相结合,对涉罪未成年人宽容不纵容。“宽容不纵容”,其实也是如今社会整体的态度,但如何实现依然需要深入探讨。


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法律。从事实上看,即便法律有对未成年人从宽、慎行的大原则,但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已开始趋向严格。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经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由14周岁降至12周岁。


而邯郸发生的案件,由于涉案未成年人均超过了12岁,由此也被寄予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后“首案”的期待。当此之际,法律该如何“硬”起来,亦需司法机关慎重考虑。


矫治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各项社会机制,也应加速建立。比如,202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提出了专门教育、矫治教育等内容,并明确了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等主体在预防犯罪教育、干预等方面的责任。


但现实中,很多矫治机构和规章流程并没有完整建立。比如,在广东阳山的性侵案里,13岁男孩距离事发不到一个月又回校继续上课,后来在舆论的关注下才被送至专门学校进行训诫教育。


这事实上说明,对罪错少年如何矫治,当地并无具体、清晰的操作模式,因此表现出某种随意性。相信这并非孤例。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施行已近三年,但无论是相关机制抑或各项措施,仍有待完善。


此外,学校教育同样要把防止霸凌摆到重要位置。在邯郸初中生遇害案中,当事学校曾表示未发现校园霸凌,这可能是一种失察。现实中不断曝光的案例也显示,不少校园霸凌都游离于学校视野之外,都没能及时干预。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就曾印发《关于防止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到今天,各地也该探讨如何迅速激活这项规定了,将校园霸凌当作教育的头等大事来重视,对可能的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作为监护人的父母,依法对未成年人负有抚养、教育、管理责任,因孩子给他人造成损害的,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而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应当是为人父母者关心的首要问题。


因为未成年人的特殊状态——年龄尚幼、无完全行为能力,也让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格外棘手和复杂:他们需要严惩,也需要拯救;需要打击,也需要教育。正因为如此,防止未成年人犯罪,也对法律、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单元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期的一系列涉未成年人案件发人深省,社会需要正视这一严肃议题,并深入讨论系统性解决方案。法律如何适用、社会机制如何建立、校园常态化摸排如何实现、家庭如何进行管教等,都应当逐一明确、严格起来,法里法外都硬起来,方能共同发力,遏止未成年人犯罪。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付春愔


相关推荐
“课本上的法律条文活了”,14岁学生旁听庭审迎“法治成人礼”
时事
刚性惩戒还是柔性关怀?重庆检察院复盘罪错未成年人盗窃案
时事
制售黄色手办被判淫秽物品犯罪,专家:不得以二次元为名突破底线
时事
家校、平台和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网红儿童之下有哪些未保难题
科技
最高法民一庭蔡金芳:干预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措施要用足用好
时事
城市微调查丨低俗广告引流硅胶娃娃,“流动牛皮癣”纠缠共享单车
北京
外卖小哥滴滴司机注意了,海淀面向新就业群体发布87项服务项目
北京
评论区竟能买到低价烟?名烟拆盒短视频的非法生意经
时事
“天网行动”开展十年来,追回外逃人员1.4万余人
第一看点
北京“食药警察”秦向铭: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用药安全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