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3月1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典型案例。在武某某等人生产、销售假药案中,被告人销售自制假阿兹夫定片药品2700余盒,共计74.9万元。
新京报记者查询到,阿兹夫定片系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新冠治疗药物。
销售自制假阿兹夫定片2700余盒
案情显示,2023年1月初,武某某与宁某某预谋共同制作假阿兹夫定药品。武某某负责购买药品标签、药品说明书及药盒外包装,并在网上购买光板药瓶、热熔打码机等制假工具,宁某某与王某某到诊所、药店等处购买大量的碳酸氢钠片和少量的维生素片作为替代药品。
三人伙同他人先在一居民楼内将假冒的阿兹夫定片剂装瓶,后又转移至武某某岳母魏某家中,对药瓶贴注“某安”注册商标并装盒。其间,魏某和武某某妻弟张某某也断续参与贴标、装盒等。
2023年1月至案发,武某某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宣传或者在河南某科技有限公司(系阿兹夫定药品生产企业,“某安”注册商标权利人)门口现场联系客户,销售自制假阿兹夫定片药品2700余盒,共计74.9万元。
经河南省平顶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涉案药品未检出阿兹夫定成分。经河南省平顶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涉案药品为假药。
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在侦查阶段,检察机关就药品认定、案件定性、查实犯罪数额等提出工作建议。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省摸排线索,指导企业配合开展调查,会同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认定意见。检察机关还重点建议公安机关追根溯源,深挖上下游关联人员,成功追诉4名上游提供假包装材料人员。
武某某等人未经权利人许可,冒用河南某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使用碳酸氢钠片等冒充阿兹夫定片,涉案药品也未检出阿兹夫定成分,被认定为假药,同时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和假冒注册商标罪,应从一重处。本案销售金额74万余元,适用生产、销售假药罪的法定刑更重,检察机关最终认定为生产、销售假药罪。
魏某、张某某作为武某某亲属,未参与预谋、未获利,仅在武某某到二人家中制作假药的一天多时间里,参与了部分假药的包装,系从犯,犯罪情节轻微且自愿认罪认罚,故对二人作不起诉处理。
2023年5月17日,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民检察院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对武某某、宁某某、王某某提起公诉,5月29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023年7月30日,平顶山市湛河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武某某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一十五万元;判处被告人宁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五万元;判处被告人王某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并判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被告人武某某、宁某某支付惩罚性赔偿金。
一审宣判后,检察机关以部分被告人量刑畸轻为由提出抗诉。2023年9月25日,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采纳抗诉意见,改判原审被告人王某某有期徒刑六年,罚金不变。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陈静 校对 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