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药香:不仅是一种气味
文明工程
2024-03-13 14:11
进入文明工程阅读更多内容

和我们一起    看文明    知中国    走世界

 

香,自古即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时皇族贵戚、世宦大族、文人墨客乃至寻常百姓无不与香为伴,对其推崇有加。且香秉天地之元,依五运六气之理,四时节律之说,导引阴阳,归藏入经,驱邪扶正,更是历史悠久、传承不衰的杏林佳品。

 

药香:不仅是一种气味

 

撰文、供图、支持/北京羽亮手工制香研究工作室

 

中国传统药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时亮,集家传医学、香方和传统药香手工制作工艺之大成,重振“乾恒老号”,使得曾一度隐没于战火与动荡的中国传统药香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物虽微而位贵

 

香,正气所存,德之化也。自上古之时,凡祭祀、沐浴皆需用香,因其可通神灵亦可洁身祛病,故古人敬香、爱香,后又延其教化之意,遂成君子德行之显化,如《尚书·君陈》言:“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香可谓是物虽微而位贵,是中华文化无形之脉搏。

 

 

■ 同仁堂博物馆所藏药香。自清代乾隆年间清真药栈开办起,就与同仁堂合作,向其提供大量药品及自制药香。如今,同仁堂博物馆保存的五款药香,皆为清真药栈光绪年间所制,并有发往外埠的印章。

 

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有燃烧木柴祭祀天地诸神的习俗,认为以其香烟可通达神明。甲骨文中的“柴”字,呈双手捧木祭祀之形,意为在野外烧柴祭天,其目的是向天祈求保佑或事后感谢上天。焚香祭祀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又见《尚书·武成》:“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由此可见上古祭祀用香源流。后来这种做法在民间逐步演变为烧香以示敬重的风俗。

 

 

■ 清代同治年间老香囊。

 

而自春秋时期以来,焚香、佩香就被文人、士大夫们视为雅事,不仅如此,他们还逐渐把对于香的喜爱升华到了“道”的高度。香文化也始终作为中国古典精英文化的代表之一,与文人骚客有着不解之缘。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言:“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兮,又欲充夫佩帏”。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 明代杜堇的《玩古图》。画面中两人在屏风前赏鉴古玩,斜后方有两名侍女,一位正解开琴套,另一位在准备香具。可见自古以来,焚香、佩香就被文人、士大夫们视为雅事,香文化也成为中国古典精英文化的代表之一。

 

文人不仅用香,更爱制香,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特别是在宋代,由于文士阶层不断壮大,闻香、和香成为当时的风尚。苏轼曾有“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的记录,说的就是其搜集梅花上的雪,制成“雪中春信”印香,流传于后世的故事。屠隆就苏轼合香和品香的境界曾有言道:“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可见文人和香,更是对心性的一种培养和看护。

 

■ 药香原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廉价的化学合成香料成为制香业的主要添香剂,但这些人工香精并不能起到香疗的功效。

 

香药同源

 

香,秉天地之元,依五运六气之理,四时节律之说,导引阴阳,归藏入经,驱邪扶正,故香实为医人之道。且香药出于本草,凡本草皆可制香,香、药实乃同源而异名,故香药之用与药理并无二致。所异者,香药取和人之道,调气脉,养脏腑,以香气理阴阳沉降之机,扶正以驱邪,防病为先,用之无痛且能养精神,正合“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之说,应“大医治未病”之理,故可谓药之上者。故香之于古人,不仅是熏染环境的奢侈品,亦不仅是祈神祭天的灵符,更是可直达本性、祛邪扶正的杏林佳品。

 

 

■ 乾恒出尘香,以绿檀为主原料,味道清新,有净化空气、消毒杀菌的功效。

 

香作为药用的起源极早,也一直是古代香品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香药的药性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中都有明确的界定。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驱邪扶正、通经开窍、疗疾养生”的作用。人们根据香药的综合药性,按君、臣、佐、辅(使)制成各种方剂、丸散膏丹、锭子以及用于佩戴或焚爇的外形各异的香品,达到驱邪扶正、芳香避秽、调养正气的效果。

 

 

■ 李时亮家中所收藏的老药香和清代老药香模子。

 

若细言香的药用功能,大体有辟邪、健脾、化湿、走窜等效。其中以香驱邪避秽所用最早,远在先秦之时便有以香草洁身之礼。如《大戴礼记》言:“五月蓄兰,为沐浴。”屈原《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兮沐芳”之语。《神农本草经疏》云:“凡邪恶气之中人,必从口鼻入。口鼻为阳明之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入。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矣。”《苏合香疏》亦云:“苏和香聚诸香之气而成,故其味甘,气温无毒。凡香气皆能辟邪恶,况和众香之气而成一物者乎?其走窍逐邪,通神明,杀鬼精,除魇梦。温疟虫毒宜然矣,亦能开郁。”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也载有“小金丹”一方,以辰砂、雄黄、雌黄、紫金此四种金石类香药所合,每日服之,即可避瘟防疫。端午民俗插艾蒿、插菖蒲、饮雄黄,亦为香药避秽之用。

 

 

■ 乾恒香品严格按照当年家族老辈人进贡宫廷香品制作工序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材。各种香料因产地不同,质量亦相去甚远,同产地香料如何甄别优劣更是关键。

 

因“五脏惟脾喜香”,故香药更有健脾开胃之效。《黄帝内经》谓“香入脾”“土爱暖而喜芳香”。又据《说文解字》言“芳也,从黍,从甘”,甘入脾,香药则多入脾经。如檀香、甘松、丁香等,均为健脾开胃良药,有纳谷消食的功效。中医将脾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健,水谷得运,气血充旺,方得化生精、气、血、津液,以济脏腑、经络、四肢,以及筋肉、皮、毛等。故以香养脾,可得养生之本也。

 

 

■ 香料在应用或制成合香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加工处理。其中包括了炮与炒,两者存在火候上的区别,炒炙用文火,炮制则用武火急炒,或加入沙子、蒲黄粉等一起拌炒。

 

因香药健脾,故也可疏通气机,宣化湿浊,消胀除痞。如古人称糖尿病为消渴症,即由湿浊内聚,积热内生,火炎于上以致运化失职,代谢失调所致。《黄帝内经·素问》之“奇病论篇”即言可用香药医之:“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香药中有此效者颇多,如《本草正义》载苍术云:“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避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本草纲目》记花椒曰:“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此外如松香、佩兰、藿香等均有芳香化湿、悦脾畅中之用。

 

 

■ 要制作一款品质卓越的香品,其香方配伍是关键。单方香料如何使用,合方香料如何配伍,是一门高深学问,没有足够经验难达极致。

 

香药多温香走窜之性,可透达经络,疏通气机,入心开窍。于中风昏厥、热病神昏以及由七情郁结、气血逆乱所致神明内闭等症可有速效。《黄帝内经》载有“芳香温通法”,言“痛痹,心痛,有寒故痛,温则消而去之”,故以香药用于急症可有神效。如《苏沈良方》卷十五载有苏合香丸之医案:“淮南监司官谢执方呕血时久,手足皆冷,鼻息都绝,后以半两苏合香丸灌之即刻苏醒。”“又有一船工子患伤寒,日久而死,但心窝尚暖,服四丸苏合香丸即省人事。”除此之外,麝香亦有此功效,故凡急症,多有用麝香者。如《本经逢原》曰:“麝香辛温芳烈,为通关利窍之专药。凡邪气着人,淹伏不起,则关窍闭塞。辛香走窜,自内达外,则毫毛骨节俱开,从此而出。”所以寻常药效难及之处,香药因其走窜之性皆可通达,故急症方剂中之使药,几乎皆含香药。

 

 

■ 在药香制作过程中,李时亮还需亲自尝药、试药。

 

“继承祖先智慧,

 

唯传世不枉此生”

 

香与药同宗同源,香方配伍与药方皆同一理。所以古人制香必通医道。只是近代以来,人们更多把香作为一种文房玩物或祭祀用品,香的药用养生价值反而被忽视了。李时亮是中国传统药香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其祖上在清代中期创建了北京老字号“清真药栈”,在为宫廷供香的同时也于民间悬壶济世。随着世事变迁药栈亦历尽沧桑,曾在民国时期改为“中华药栈”,后在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乾恒药香”,一直沿用至今。

 

 

■ 李时亮是中国传统药香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其祖上在清代中期创建了北京老字号“清真药栈”。

 

自清代乾隆年间药栈开办起,就与同仁堂合作,向其提供大量药品及自制药香。如今,同仁堂陈列馆保存的五款药香,皆为清真药栈光绪年间所制,并有发往外埠的印章。而药栈的手工制作药香也一直为清宫所用。当时皇宫内上至皇帝、下至宫人,所有人的日常起居都离不开药香。就拿最简单的洗手来说,按今天的说法,第一遍去角质,第二遍护肤,加了胰子,而第三遍就可能用加了香料的。据史料记载,宫里每年仅合平安丹一种药香,就要用奇楠二十五斤。宫廷用膳,其中饮食类的药香,就有苏合香丸、十香散、沉香饮等,皇宫中还设有专门的香药库、露房,还配专门的药材药具。

 

 

■ 在继承传统香方的基础上,李时亮潜心研究开发新的药香产品,把传统药香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结合起来,让药香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以皂角、沉香为主要原料的乾恒沉香美白皂具有美白祛疹、抗老除皱、活血淡斑的功效。

 

药香世家讲究的是男传医、女传香,香方历来传女不传男。所以在李时亮之前,继承香方的都是家中长女,如第一代传人邢刘氏、第二代传人邢淑玉,而第三代传人与第四代传人则是李时亮的外祖母马桂珍和他的母亲时雅莉。至今,李时亮家中还藏有一本具有乾隆年间落款的祖传香方,这本香方经由旅顺博物馆的古籍修复专家修复,上面详细记录了多种药香的制作方法,如炮制时间、炮制方法、研磨程度等。对于药香,李时亮从小就耳濡目染,两岁就开始帮着家人揉香。当别的孩子在背儿歌的时候,他就开始背香方,辨识各种中草药。由于家族中“男传医、女传香”的规矩,母亲时雅莉最初对自己这个独生子的期望是将来成为医生。但李时亮并没有依从家人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安排。1999年退伍后的李时亮先后拒绝了在公安系统与医院工作的机会,一门心思琢磨起了家传药香的制作工艺。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一决定并没有立即得到家人的支持,于是他只身前往西藏、尼泊尔一带,接触当地所独有的香料与制香手法,下定决心,就算母亲不将香方传给他,“也要自己制出药香来”,最终获得了家人的支持。

 

 

■ 药香世家讲究男传医、女传香,在李时亮之前,继承香方的都是家中长女,如第一代传人邢刘氏、第二代传人邢淑玉,而第三代传人与第四代传人是李时亮的外祖母马桂珍和他的母亲时雅莉。

 

深厚的家学渊源再加上自身的天分与努力,李时亮坚守“继承祖先智慧,唯传世不枉此生”的信念,将家传的中医与药香技艺完整地继承下来。传统药香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包括煮、蒸、炒、灸、炮、烘焙、水飞、炼蜜、炭、合香、捣香、收香、窖藏等几十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不仅如此,因为不同香药的药性有天然的约束,单独的一味药往往是偏性的,所以必须炮制、合药,还得分出君臣佐使,平衡配伍,才能除去药物的毒性,所以药香多是数种香料调和而成的“合方香”。如祖传香方中分福禄寿喜四个系列,其中寿方一类就需要六十余种原料,其中君药只有一味檀香,而臣药、辅药、使药则不固定,不同的组合与配比能制作出功效不同的药香。而且药香制作中所需的不少原料只有在某些特定地域或时节才能取得。如福字系列中的福尔香,就需要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采集艾草与其他中草药一同压制而成。为了让一款药香发挥出疗效,还需要窖藏陈化的工艺,需时长达一年之久。制作不同种类的药香还要讲究顺性,也就是符合大自然的节律变化。根据“春、夏、秋、冬和长夏”五个季候的不同特点和五行规律来调整方剂。比如春天顺养,药香中就倾向于用更偏木性的药;春天生风,也就是臊气,克臊气的是金,那方剂中就要加一些辛、引一些水、添一些腐。

 

 

■ 李时亮手工制作的避瘟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廉价的化学合成香料成为制香业的主要添香剂,但这些人工香精并不能起到香疗的功效。李时亮从开始从事这一行就坚持一定要用纯天然的香木香料,这种坚守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困难。比如以前做药香和料、醒料、入窖都得用到老北京的泥盆,因为河泥是凉性的,能萃掉香中的火性。这种洁净的河泥如今在北京很难找到,于是只能到外地去找。因为保护榆树,香兽(以兽为外形,内含药香)的黏合剂中需要用到的榆树皮,如今也只能千方百计寻找其他具有相同作用的天然替代品。

 

 

■ 药香原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廉价的化学合成香料成为制香业的主要添香剂,但这些人工香精并不能起到香疗的功效。

 

在继承传统香方的基础上,李时亮还潜心研究,不断开发新的药香产品,把传统药香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药香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李时亮不仅于201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颁发的“中国最美手工艺”和“杰出青年传承人”两项大奖,而且积极参加出席各种有关中国传统药香文化的传播活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乾恒老号恢复并以传统工艺制作出熏燃类、家居类、饰品类、美容类和口服饮用类五大系列的纯天然药香制品,曾一度隐没于战火与动荡的中国传统药香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 乾恒香品依八大项二十四小项宫廷秘制工序“切、捣、压、洗、煮、治、揉、晒”炮制而成。其过程严格按照当年家族老辈人进贡宫廷香品制作工序之标准,制作工具也是家族传承的老器具,如有遗失损坏皆请老工匠手工修复,制作过程不沾火气、铁气,以保证其手工工艺的正宗与传统。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4年03期

 

【 推荐阅读 】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衣冠王国”的美称,服饰文化更是体现着这个伟大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量。

 

 

世英雕刻丨哲学的睿智与艺术的独创

 

珠宝也可以做成艺术,像绘画、雕塑、音乐那样表达作者的内心思绪,并提炼人生的深邃哲学。

 

版权声明

 

文明工程微信公众号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载自文明工程”。

 

微信客服邮箱:ccdf1993@sina.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

 

电话/Hotline

 

(010)67176498

 

地址/Add

 

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90号新裕商务大厦401-402室

 

邮编 100062

 

来源:文明工程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假期外出不慎被蜱虫叮咬怎么办?专家: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抓
消费
读书周 | 点击查看这些TVSer的独家书单!
新京号
近期高发!这种病和感冒很像,这样治,不用吃药打针!
新京号
严格查验现原形,苏州高速精准识破绿色通道“伪装者”
时事
玉米除草剂越打越无效?3类杂草难辨别,一半农户踩过这4个“坑”
新京号
“过敏星人”试试这样过春天——
新京号
苏合香丸成银发时代储备用药优选,雷允上稳坐龙头
财经
20年前买的“香香豆”还是香的,我们的童年回忆有毒吗?
新京号
三唑酮是“万能”农业杀菌剂?能防治什么病害?3类作物详解
新京号
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居家雾化“靠谱”吗?专家解读
消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