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全国人大代表李成贵:都市农业要强化功能性,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新京报 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唐峥
2024-03-10 13:44

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粮食安全、乡村振兴、都市型农业等“三农”话题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北京特大城市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型农业?3月9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委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李成贵。他认为,北京“三农”工作已步入新阶段,要更加鲜明地发展“都市型农业”,转变观念、强化功能性,为城市消费者提供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委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李成贵。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李成贵表示,北京“三农”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应该转变观念,依托都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向市民提供特色农产品和可游可赏的生态环境。“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耕地面积少、人口和市场庞大,决定了其不可能像粮食主产区一样走以种植业为主的道路。”李成贵说,北京都市型农业发展要全面转向以满足这个特大城市消费者,在物质、心理,甚至精神层面的需要。“我们要跳出传统‘三农’思维,在北京特大城市树立一个以消费者导向为主的发展模式。”

 

李成贵谈到,北京的“三农”要注重内涵式和外延式兼具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北京农业生产率,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要素驱动。在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同时,让一二三产更好地融合发展,让农文旅融合发展更壮大。“要让市民一年四季到京郊,都能看到美丽的乡村风景,品尝到新鲜的农产品,还能在京郊的大棚里、农场、合作社里观光游玩。”

 

近几年,北京“三农”工作多点开花,京郊的一些村庄、农场、农业合作社开始尝试向“都市型农业”转型升级,但不少农户、农场人还会面临一些困扰。“农户们想发展旅游,但在现有的土地政策下,想要配套服务设施,还会有政策不协调的情况。”李成贵表示,对于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大都市来说,土地政策要有灵活性、有弹性,需要探索各种土地利用、供给方式,促进适应大城市都市型农业更好发展。


编辑 唐峥

校对 付春愔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曹晶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美丽乡村是什么样的?委员、专家共论乡村建设路径
乡村
监管无堂食外卖,如何用好“互联网+明厨亮灶”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发布
第一看点
两会院士说|钱前:加强品牌建设,让粮食真正帮农民增收
时事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重磅!58条,北京公布重要改革任务——
新京号
重磅!58条,北京公布重要改革任务——
新京号
重磅!58条,北京公布重要改革任务——
新京号
重磅!58条,北京公布重要改革任务——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