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进行中。据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梳理,今年共有来自光伏届的近十名代表、委员出席全国两会,包括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等。
今年光伏届的代表委员们关注哪些话题,提出了哪些建言?
热点一:光储融合
随着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系统装机容量日益增加,配套储能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新能源发电对电网带来的冲击,提高电网稳定性与计划性,能够改善电能质量,辅助新能源并网。光伏+储能的光储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贝壳财经记者关注到,多位光伏届代表委员均对光储融合予以关注。
“未来,储能所扮演的角色绝不能与现在进行简单类推类比。”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看来,刘汉元表示,今天的配储只是偶尔调用甚至从来没有调用,今后的储能应当成为智慧电网、新型电力系统中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发电端与用电端之间的平衡,成为市场机制下的一项重要产业。
为此,刘汉元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投资和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经营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用一体化解决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今年就大力推进我国光伏储能产业融合发展提交了建言。
据高纪凡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609GW,成为装机第二大电源,仅次于煤电;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GW/66.87GWh,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GW/48.7GWh,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光伏、储能完成投资额分别超过6700亿元和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但行业发展依然面临多项挑战,包括并网消纳瓶颈对光伏长期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风险,以及电力市场化机制不成熟导致光伏储能电站收益下降。
因此高纪凡建议,鼓励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以及独立储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网调度机制,充分发挥源网荷侧的储能作用。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容量电价机制、现货、辅助服务等方式,保障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成本疏导和相应收益。
热点二:新能源入市
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逐步进入电力市场,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快车道”,新能源入市交易已箭在弦上。如何还原新能源发电电力的商品属性,实现市场化定价,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随着新能源规模的扩大和电力市场化的深入,光伏发电综合电价持续下降,如何促进光伏等新能源稳步进入电力市场成为替代直接电价支持政策的迫切任务重点。”高纪凡就修改《可再生能源法》提交了相关建言。他表示,目前光伏风电等已进入了平价上网阶段,直接的电价支持政策已不再适用;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也不再具有普适性、经济性。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同样就稳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提交了建议。他表示,由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是一次性固定资产投入,企业按照项目投产时上网电价测定收益并作投资决策、偿还贷款、缴纳税费。在完备的电力市场机制建成之前,存量项目大比例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电价必将发生波动,初始投资收益逻辑不能成立,也影响未来新增项目投资信心。
因此曹仁贤建议,稳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针对存量可再生能源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按项目核准时国家及当地规定的上网电价签订长期固定电价购售电合同(不少于20年),并确保项目所发电量全额上网。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则就进一步推动电力市场化省间交易进程提交了相关建议。南存辉表示,目前跨地区电力交易市场建设尚处于起步和规范阶段,各省区电力市场开放程度不同,准入标准不一,跨省跨区电力市场交易体制及辅助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输电价格传导机制有待健全。
南存辉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强化跨省跨区电能交易的顶层设计,建立包含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在内的统一市场体系。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参与跨省跨区市场交易的机制。同时加快开展市场运营规则修编,积极探索增加省间电力市场交易品种,深入推进一体化电力市场建设,为将来更大规模的电力互济提供配套市场机制。
热点三:氢能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今年就支持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交了相关发展。
氢能被称为“21世纪终极能源”,虽然尚处于产业化早期,但发展前景获得看好,全球范围内已有多家头部能源企业布局,包括立志于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央企中国石化,以及将氢能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隆基绿能。
“在全球深度脱碳的大背景下,绿氢作为零排放的清洁能源载体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未来能源结构中扮演关键角色,对我国乃至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钟宝申表示,但我国绿氢产业发展面临技术瓶颈突破、储运成本高、应用场景落地难、行业标准不统一等一系列挑战,亟须寻找有力解决之道。
钟宝申建议,应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和规划,将离网制氢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和低碳经济发展体系,针对离网制氢项目的申报,设立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开通离网制氢项目申报流程的绿色通道。同时应该将绿氢和绿氢化工纳入绿色金融重点支持对象、降低绿氢项目贷款利率、土地、税收等成本。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