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报告解读丨为什么说“大农业观”和14亿人饭碗有关?
新京报 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2024-03-06 00:21
大农业观的体现之一是大食物观,发展大农业是发展大食物的基础。

“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践行大农业观”是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认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不仅能夯实粮食安全,还是建立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饭碗里不只有米饭”

 

梳理近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发现,每年都强调粮食安全。如,2023年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2年指出,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9年指出:“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农业观”和“饭碗”联系在一起,还是头一次。什么是大农业观?林万龙认为,在大农业观视角下,农业经营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从业者,还包括在乡村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涉农行业的多业态经营者,体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产业形态,也不应该只有农业生产业,还应包括更为完整的涉农产业链,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

 

在林万龙看来,大农业观的含义是丰富的,食物的形态也是丰富的,不只是水稻、大豆、玉米,还有肉蛋奶、海洋森林产品及加工产品等,“践行大食物观,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的饭碗里不只有米饭、馒头、肉蛋奶、蔬菜,而是更为丰富的食材。”

 

“‘大农业’含义的丰富,是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离不开的。以前我们的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而现在是要在温饱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以前农村种出的农作物,满足了人们饮食需要;而现在乡村民宿、健康食品等,是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农业观的内涵已经在发生变化。”林万龙说。

 

大农业观是大食物观的基础

 

如何区分“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林万龙认为,大农业观的体现之一是大食物观,发展大农业是发展大食物的基础。

 

林万龙认为,“大食物观”强调食物来源的多元化,即通过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以前人们只想到用种养手段获取食物,而忽视了向森林、海洋等更广袤的国土要食物。“大农业观”则是着眼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你没有大农业观的格局,就不会有大食物观的呈现。”

 

林万龙认为,践行好大农业观,不仅是中国人端牢饭碗的基础,还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农业里的每个要素,只要激活出来,都是一个大产业链。无数个产业链交织起来,将形成农业强国的蓝图。

 

“要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将整个产业链条都做强,不能只做好某一个方面。”林万龙说,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全社会树立起大农业观,“树立大农业观,首先要观念先行,认识到农业功能的多元性,认识到农业产业链条的价值,用系统方法论推动产业链条发展。”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付春愔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赵利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喵星人”为什么对人类喵喵叫呢?大概是在训练照顾者
文化
五一疯狂“拼好假”,是当代牛马最后的救命稻草
新京号
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对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
北京
我的孩子就要在痛苦中死去,能否让他最后安宁
新京号
两会划重点丨3月5日
时事
两会划重点丨3月9日
时事
新闻8点见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会在京举行
时事
诺贝尔奖为何忽视了工程师?
文化
是什么让这位父亲如此焦虑?从男孩教育说起
文化
频频亮相!全国两会前后,主流媒体持续关注东营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