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切实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新京报 记者 王景曦 吴婷婷 陶冉 编辑 陈静
2024-03-03 16:57
目前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事件在21世纪末将变为1-2年一遇,意味着现在发生的破纪录极端高温事件以后会变成经常发生的事件。

去年,“杜苏芮”北上发威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云南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的冬春连旱、12月强寒潮创多地低温与积雪新纪录、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再创历史新高……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让人们对气候变化有了“实感”,面对日益加剧的气候风险,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迫在眉睫。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新京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他认为,要建立陆、海、空、天多手段协同观测的一体化综合地球观测系统,进一步提高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受访者供图


建立“一体化综合地球观测系统”有助于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

 

新京报: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的特点。未来极端天气是否更加频繁?

 

张兴赢: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更加频繁。气候变化模拟预估显示,至少到本世纪中期,未来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上升;极端高温、海洋热浪、强降水和部分区域农业与生态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强热带气旋比例将增加,北极海冰、积雪和多年冻土将减少。持续的全球变暖还会进一步加强全球水循环以及潮湿、干旱事件的严重程度。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全球,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目前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事件在21世纪末将变为1-2年一遇,意味着现在发生的破纪录的极端高温事件会变成经常发生的事件。

 

新京报:极端天气不仅广发、频发,还出现在了之前很少出现的地方,如北方极端暴雨。这对各地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建设、应急制度等方面都带来了哪些挑战?你有何建议?

 

张兴赢: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比如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2023年京津冀暴雨洪涝等。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和雨雪冰冻等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重创,极大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强化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研判能力。

 

例如,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方面广泛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根据气象灾害影响和气候安全因素,修订基础设施标准、优化防御措施,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基础设施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强化气候韧性和安全。

 

此外,还可以推进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发展台风、干旱、洪涝等巨灾保险气象服务,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气象服务。

 

在体制机制方面,要强化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构建与属地责任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推动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推动落实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作用与责任。

 

2021年7月22日,河南郑州,暴雨过后,航拍郑州市区被淹区域,车辆密密麻麻浮在水中,道路厂房都被淹没,空中俯瞰像一片汪洋。图/IC photo


新京报:在今年两会上,你带来了建立一体化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提案,这一系统在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张兴赢:一体化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包括陆、海、空、天多手段协同观测,并联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建设自动化、智能化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体系。

 

该系统注重协同观测,注重数据开放获取与多维应用,注重观测仪器、空间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综合观测能力与数据服务效益最大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能力,对全球进行广泛、协调、持续的观测,并在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改善能源资源管理、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应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新京报:近年来,高温热浪、暴雨洪涝等灾害的频发让人们对“气候变化”有了实感。你认为,公众应该如何看待气候变化?如何应对?

 

张兴赢:气候变化作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正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基础设施,气候变化并不是“与我无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认真和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并努力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来。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伴随而来的灾害,是社会治理一个十分重要的风险点,需多方协同配合,不仅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防御机制体制,还要对公众强化科普宣传,推动全社会形成灾害防御合力。

 

气象等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开展宣传科普,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普及灾害防御知识,普及个人紧急避险知识,提高公众灾害防范意识和防御能力。

 

这也要求公众加强对气候变化的风险防范认识,科学认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关注预警信息发布和宣传科普工作,提高自身灾害防范意识和防御能力。

 

2023年8月3日,河北涿州,暴雨落下后,不少街道变成一片汪洋。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新京报:根据相关研究,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为何“1摄氏度”有如此大的威力?气候变化会怎样引发健康风险?

 

张兴赢:首先,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并不意味着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暴露场景都会升高1摄氏度,这描述的是一种平均状态。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同区域的天气气候会更加复杂多变,极端事件会更加频繁,比如夏天更热冬天更冷,夏季极端高温更加多发,同时还会造成暴雨、台风等极端事件频发,还有海平面上涨等。

 

这些变化又会进一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例如,高温热浪会使得人体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并使原已受损的器官和组织功能不济,进而增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随着气候变暖,蚊虫、钉螺等媒介生物的适宜生境北移,蚊虫的叮咬率和传播率增加,媒介生物孳生地扩大,从而增加登革热、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洪涝、干旱、台风、野火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人群死亡风险。

 

因此,应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采取措施降低极端天气气候给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

 

改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新京报:去年两会,你提出了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的建议。城市和乡村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张兴赢:城市要以降低人口以及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气候风险影响为重点,提升城市气候风险防控能力;乡村要以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重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

 

一直以来,我国积极主动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先后出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等文件。在乡村适应气候变化方面,2021年我国将农业作为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再次明确了农业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于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一是要改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通过加大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以应对暴雨、雾霾、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二是提高城市交通设施标准。目前,我国城市交通标准有较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排水管网设施相对较好,大城市的道路面积也明显高于中小城市。三是加强城市生态绿化系统。提高城市绿地面积不仅有助于城市空气净化,降低城市高温,缓解“热岛”效应,而且方便城市居民出行,提升环境宜居度。四是持续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建立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强化城市应急保障水平,以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和韧性。

 

乡村方面,在全球气候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要最大程度降低气候变化风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威胁,同时加强研究,充分开发利用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农业机遇。目前,中国气象局正在牵头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同时要引导农户根据气候变化调整作物种植计划。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宣传,以增强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吴婷婷

编辑 陈静 校对 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景曦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吴婷婷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陶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专题丨2024全国两会

相关推荐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
第一看点
破解“大城市病”,北京做对了什么?
北京
破解“大城市病”,北京做对了什么?
新京号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新京号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
新京号
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答记者问
第一看点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青藏高原冰川面积退缩,可建立冰川保护区
时事
中越关于持续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
时事
碳讨 世界冰川日|保护冰川的根本之法是阻止全球变暖
财经
一周碳要闻:保护冰川需从根本上阻止全球变暖(碳报第139期)
财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