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地震后部分森林为何长得快?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2024-02-21 14:24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地震后,森林生长如何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地震可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影响降水再分配过程,从而影响长期树木生长趋势。北京时间2月20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为探索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较干燥地区地震后土壤裂隙促进降水入渗从而增加树木生长韧性机理的示意图。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图


该文章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姗副研究员介绍,全球山地森林面积大于9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23%,多数位于地震带上,常受到地震等地质活动干扰。


地震过程释放巨大能量,地震波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不仅造成树木茎干、枝或根断裂、扭曲等物理损伤,还可通过改变土壤结构、水文条件、营养状况、竞争强度等间接影响树木生长。目前,科学家对于地震干扰对全球山地森林树木生长影响的空间格局及其恢复过程尚不清楚。


树轮(树木年轮)具有空间分布广泛、时间分辨率高以及连续性强的特点,可以记录长期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地震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天然载体。研究团队根据树轮样点受地震影响情况、地理位置,结合气候特征,将全球山地森林划分为七个研究区域,在树轮宽度序列中分离出地震等干扰信息,探究了地震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通过建立全球树轮年表与1900年以来地震事件的时空联系,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在中纬度地震带相对干燥的地区,地震后10年内树木生长量显著增加,且对降水响应的敏感性增强,潜在机理可能是地震后产生的地表裂隙促进降水向深层土壤入渗,增加了树木可利用的水分和养分。在年降水量相对较大的区域,震后树木生长显著降低,可能是由于更多入渗增加了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研究揭示了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多圈层链式响应的时空过程,是体现地球系统过程与功能的典型案例。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东北虎》导演耿军:一部作品就能表达我的所有?不可能的
娱乐
公益少年长成记
综合
大航海时代前的博物学:中西方之间如何想象异域
文化
为何暴力与革命总在拉美的历史中不断循环?
文化
罗新:游牧民族是如何参与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的?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