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慈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
2024-02-06 21:43
进入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阅读更多内容


关注我们  一起做公益

 

中国古人有自己的一套慈善理念,《礼记·礼运》中是这样说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人们不能仅奉养自己的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而是要让天下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其晚年,青壮年能为社会效力,儿童能顺利地成长,年老的鳏夫、年迈的寡妇、孤儿、无子老者、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这样才算“大同社会”。

 

“养疾之政”,是古人做慈善的又一主要内容,给包括灾民在内的老、弱、病、残者诸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如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随之暴发疫情。《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虽是防疫情扩散的一种隔离措施,事实上也是慈善行为。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慈善活动更为活跃。当时最著名的慈善家之一、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开仓赈灾,《南史·齐文惠皇太子传》记载,他还与文惠皇太子萧长懋一起,创办了“六疾馆”,专收贫病不能自立者,即所谓“立六疾馆以养穷民”,时间在公元五世纪末六世纪初。

 

“六疾”语出《左传·昭公元年》,泛指多种疾病。借此开办的“六疾馆”,被现代慈善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慈善机构之一。之前的刘宋朝,已颇重视社会救济工作,《宋书·明帝纪》记载,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刘彧(明帝)刚当上皇帝即下诏,“鳏寡孤独,癃残六疾,不能自存者,郡县优量赈给。”

 

稍后的北魏也有善举。《北史·魏本纪第四》记载,永平三年十月,皇帝元恪(宣武帝),“诏太常立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

 

搞慈善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是古今公认的。那么,古代做慈善的资金从哪来?从史料来看,与现代一样,古代慈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捐款。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宣传工作处  董泽

来源: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点滴常乐慈善义工服务队|敬老助残活动纪实
新京号
头条 | 寻人!你认识界首这位小帅哥吗?
新京号
【汇聚爱的力量】传递跨越千里的温暖
新京号
【北京榜样·最美义工】二姐公益慈善义工服务队队员:李杰锋
新京号
【基层动态】小白慈善义工再赴光爱学校送温暖
新京号
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动物伦理
文化
医路援疆丨殷涛:遍访边远乡村 开出“团结花”
新京号
【慈善资讯】中国社区慈善的独特价值、既有实践与未来发展(上)
新京号
“元宵佳节送温暖 暖心关爱进山区”——红领巾慈善义工服务队开展公益活动
新京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76)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