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1月21日开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北京将新增无界公园20个。北京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为何要打造“无界公园”?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园管理处处长彭强。
记者注意到,去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具备条件的公园实施“减围栏、促联通”。据彭强介绍,2022年优化的围栏主要在公园内部,对过高过多、自身存在安全隐患、样式不适宜、与公园环境不协调、影响野生动物廊道生态系统的围栏进行了拆减,促进内部畅通。
2023年,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因地制宜拆除20家公园围栏、围挡。去年拆除围栏的公园更侧重于公园外围。有的公园比较大,如果存在围栏、入口数量少或者不合理,附近居民需要绕到门口才能进园,带来了不便。拆除围栏可以更好地让公园绿地和山林气息延伸到街区,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开放共享的空间,让美景融入城市。
彭强说,公园拆除围栏、围挡成为“无界公园”后,不仅美景“透”了出来,也给市民游客带来了方便。他举例说,海淀区长春健身园围栏拆除后,缩短了蓝靛厂车站到居民区的路程,居民在园中穿行,踏上最美回家路。房山区人民公园拆除围栏后,增设了监控设施和24小时城市书房。
新京报记者去年在海淀公园采访时了解到,公园绿化景观和城市融为一体后,很多路人都觉得视野更加豁亮。为了加强秩序管理,公园增加了保安巡视力度和频次。
未来“无界公园”建设还有哪些亮点和思路?彭强说,《北京市无界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经于去年印发,其中明确,丰富公共服务产品与功能。深入研究公园实行开敞服务方式对园区管理以及市民游园带来的影响。推动无障碍环境和应急避难场地建设,合理增设全龄休闲健身活动项目。“根据实际条件在公园主游览区外留划出一定面积的共享开放区域,就近提供饮水、售卖、卫生间等基本服务,试点开展帐篷露营、自然教育、聚会社交、宠物游戏等活动,满足市民多元需求。”
这项便民举措也给公园管理带来了挑战,同时,公园拆除围栏后,考验着游客的文明素养。
记者注意到,行动计划的附件“无界公园文明管理十条措施”中提出,建立人防+技防综合监管机制。加大人员集散区、高发危险区的安防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本区(或社区)文明引导员、市民园长共治力量,协同加强公园管理。联合公安、城管等执法力量打击严重不文明行为,将其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进行惩戒。
编辑 张磊
校对 卢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