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2023年,北京总体交通运行情况如何?为何去年很多市民感觉北京更堵车了?今天(1月17日)上午,北京交通部门回应了这些问题。据了解,2023年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降幅明显,此外,截至2023年11月底,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54.8万辆。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交通综合治理处处长董路加表示,2023年,随着城市生产生活恢复,交通出行量快速回升,交通运行压力显著提高。市内工作日日均出行总量6044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加0.7%。其中,中心城区日均出行量为3808万人次,同比2019年下降约1%;通州区(含副中心)出行量增幅明显,较2019年增加13%。城际客运方面,日均客运量82.5万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6%。
市民出行结构与2019年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31.9%降至26%(轨道交通16%、地面公交10%),日均出行量减少约255万人次,降幅达20%;私家小客车出行比例由22.7%增至23%;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出行比例增幅明显,由12.5%增至16%。总体来看,集约化出行比例降低给城市交通运行带来较大挑战,交通拥堵程度有所增加。
“不少人感觉今年好像比往年更堵了。”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刘雪杰通过数据分析表示,这涉及多方面原因。首先,北京市保有机动车更多了。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54.8万辆,同比2019年增加120.2万辆,其中小客车增加34.9万辆。
同时,上路的车也更多了,三年的疫情改变了大家的出行习惯,大家更加依赖私人机动化出行方式,北京全市人均小客车保有量是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1.4-1.5倍,核心区人均机动车保有量是东京、伦敦等地区的两倍多。小客车出行强度达28.4车公里/日,较2019年提高2.2%。
北京干线交通流量也过于集中,高快速路和主干路承担了63%的交通周转量,易形成拥堵。“所以市民的一个突出感受是环路怎么这么堵。”刘雪杰坦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深层次原因,比如城市发展和交通融合不够,随着人口和功能疏解,平均出行距离逐年增大,2022年,北京全市平均通勤距离11.7公里,全国通勤距离最长,较十年前增加近3.5公里,职住分离程度进一步加大;轨道交通网络站点周边职住聚集程度不高,立体空间综合开发不够,出入口与周边建筑连通性差,轨道站点周边500米的人口、岗位覆盖率不高,五环内分别仅为35%和44%,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发挥不充分,客流强度逐年下降。
“同时,公共交通吸引力不足、交通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总体来说,很多因素叠加,大家才感觉跟以往比好像更堵了。”刘雪杰说。
编辑 白爽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