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2023年,中国航天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央视新闻 原作者 崔霞 陶嘉树
2023-12-31 16:30

2023年,中国航天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中国航天2023年发射次数近70次,再创新高。这一年,我们跟随中国航天的步伐“同程并跑”,也记录了中国航天的许多重要瞬间。


△视频制作:总台空天逐梦融媒体创意工作室


1月4日,用于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氢氧发动机完成高空模拟点火试车,点燃了中国航天2023年的第一把火。



1月21日,兔年新春来临之际,国家航天局公布玉兔二号最新工程图片,为大家送上来自月球的新春祝福。



2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青年科技人才群体集体亮相,他们担负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行星探测工程飞行控制和航天器长期管理任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京明白”。



2月,记者调研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当“火箭发动机”遇到“数字化”,正是支撑高密度发射背后的秘诀。



2月16日,土耳其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相关国际组织需求,我国紧急调度近20颗卫星对灾区观测47次,向国际共享灾区影像数据共125景。



3月,记者专访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独家挖掘“航天员刘洋的太空日记”,大量航天员工作细节首次公开。



3月28日,国家航天局发布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首批影像成果,共14幅图像,展现了该卫星在温室气体探测、地物精细分类、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的重要应用成果。



3月30日,长征二号丁火箭成功发射宏图一号01组卫星,国际首创的车轮式卫星编队成功入轨,开展全天候对地观测。



4月22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发布了三款为我国商业航天量身定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将有力促进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并有望助推我国常温液体运载火箭更新换代。



4月24日,以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为契机,国家航天局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并发布了一系列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的战略及规划。



5月10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为中国空间站运送物资,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5月1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六颗卫星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家族”再添“新星”。



5月21日,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首颗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成功发射,开辟了内地同澳门在航天等创新科技领域开展合作的新模式。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



6月7日,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26星,刷新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纪录。



6月15日,长征二号丁火箭成功发射一箭41星,一箭多星发射纪录再次刷新。



7月12日,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



7月12日下午,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7月22日,中国载人登月火箭长征十号主发动机完成了一次点火试车,验证了火箭飞行任务对发动机的全部要求。



7月26日,新一代的火箭贮箱完成了低温爆破试验,将为我国后续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打下基础。



8月13日,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成功发射。



10月,在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中国嫦娥五号团队荣获国际宇航科学院的最高团队荣誉——“劳伦斯团队奖”。在大会上,国家航天局还宣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将面向国际开放申请。



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



11月2日,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验证火箭双曲线二号点火升空,约1分钟后火箭在目标着陆点平稳着陆,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11月16日,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海洋三号01星成功发射,该卫星可满足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主体业务需求,指标达到国际水色遥感卫星先进水平。



12月4日,埃及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卫星由中国和埃及两国联合研制,卫星交付后将服务于埃及国土资源利用、水利、农业等领域。



12月1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本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00次发射,再次刷新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2024年,中国航天依然值得期待。中国空间站工程将陆续实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天舟八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等4次飞行任务。


此外,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计划于2024年实施发射。根据安排,嫦娥六号任务将开展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增进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为增进国际合作,嫦娥六号任务搭载了4个国家的载荷和卫星项目。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希望更多国际伙伴加入,共同拓展人类认知疆域,为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陶嘉树)


编辑 邓淑红

来源:央视新闻
相关推荐
悍高集团冲刺上市,亮眼业绩缘何伴随争议?
消费
ESG不是选修,是必修:从一件T恤到全球气候的连锁反应
数据
头条 | 界首!强势入围!
新京号
直击越秀地产2024年报:北上广销售火爆、现金储备超500亿
商讯
年赚近23亿元,空中“拼多多”春秋航空成国内“最赚钱”航司
财经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金公司开启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财经
巨星传奇:IP业务收入大幅增长,AI赋能新零售业务升级
财经
奔赴新十年,一场跨越时空的协同接力赛 | 新京报社论
观点
去年京津冀PM2.5浓度同比下降3.4%
北京
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大气污染治理如何率先取得突破?
时事
热门评论
梦醒0v_
7天前
热烈祝贺中国航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千千芯
7天前
把我的骄傲自豪感看出来了
吴北北
7天前
中国航天不断刷新历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