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海淀分享中外合作办学教研经验,已搭建国际课程教研体系
新京报 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2023-12-29 20:43
北京自2004年开始审批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全市共有38个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海淀14个。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同学们,看到这张图,大家会想到什么?”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暨第四届(2023)国际课程教学展示会上,人大附中西山学校英语教师韩天珩引导学生分享与交通有关的问题与词汇,这节课的主题为“Transportation & The city(交通与城市)”


此次教学展示会聚焦国际课程中的核心素养问题,旨在推动全区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提升,搭建国际课程教学交流的平台。当天,来自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人大附中西山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五位老师现场进行了学科教学展示。


记者了解到,北京自2004年开始审批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全市共有38个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海淀14个。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材、课程和师资一直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


北京市教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徐建姝表示,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新趋势和新挑战。未来,中外合作办学要坚定办学方向,不仅要思考“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还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中对教材、课程和教师管理的规范化。同时,要坚守办学初衷、引入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不能简单地以海外升学为目标,要守牢国家课程的根基,引进综合实力优质的海外合作学校,真正实现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还要坚持系统思维,实现高站位办学。要关注北京市、全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思考开展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全球层面来看,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赖于教师素养。”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分享了区域国际课程教研开展的经验。她介绍,目前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是全市唯一拥有区级国际课程的教研单位,进修学校成立了国际课程教研中心组,进行精品课打造,逐步形成课程资源,定期开展教学、微课资源评比、教学展示活动、专家论坛。


调研显示,海淀区从事国际课程教育工作的教师中,30至40岁的教师占比达到67%;在教龄上,70%的教育者从教在10年左右,从教三年以内的教师占比为25%;在学历上,59%的教师拥有硕士学位、28%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


“我们这支队伍有优势,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年富力强,积淀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同时年轻教师比较多。”姚守梅提到,调研中发现,教师的课程能力,即对课程的理解、执行、研发、创新,仍有待提升。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研修课程聚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逐步形成以教师素养提升为研修目标,课程理解力、课程执行力、课程开发力和课程创新力为研修内容,教法分析、研究课、专家讲座、工作坊等为研修模式的海淀国际课程教研体系。


当天,北京一零一中书记、校长熊永昌也介绍了一零一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该校自2012年开设中美高中国际班,至今项目已开展11年,已有九届毕业生。学校搭建起八大领域三十二系列课程体系,并不断探究科学的选课走班方式。在教研方面,该校组建了中外教师教研组和备课组、团队协同备课,共同研讨中外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注学科交叉的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同时,开展跨学科实践研究,让学生在融合与协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菲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困境?乡村儿童阅读主题沙龙在京举行
时事
东城区教育学术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职教宣传月主题活动在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举行
新京号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闭幕,有哪些精彩瞬间值得回顾?
文化
北京教师组团援疆显效能 多点发力助教学提质
新京号
未来之城如何打造“未来教育”
新京号
便捷智能、改革创新、开放共享!未来之城这样打造“未来教育”
新京号
教育无问西东:一块屏幕交出的山海答卷
教育
门头沟的他们,以劳动书写荣光!
新京号
2025年,北大社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书!?
新京号
关注 | 最新!界首每所学校都将配备→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