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三大文化建筑亮相,首都副中心建设新篇章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迟道华
2023-12-28 10:01
全民共享是三大文化建筑的重要内涵,它们是真正属于民众的。

▲12月25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从左到右)。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历经1400多个日夜的建设,12月27日下午,一组瑰丽的文化建筑群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它们就是备受瞩目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与北京市委市政府隔大运河相望。


三大文化建筑项目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配套共享设施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与城市绿心一道成为副中心蓝图中的点睛之笔。它们的正式开放也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标志性时刻。


三大文化建筑,每个都可谓独具匠心。北京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源自通州运河沿岸的古粮仓,被称为“文化粮仓”,外立面幕墙由折叠铝板构成“帷幕”,有种“大幕徐徐拉开、好戏即将登场”的艺术感。


北京城市图书馆则以“赤印”为建设理念,方正、赤色的外形恰似一枚玉玺,并安装了世界首例超高玻璃幕墙;大运河博物馆则又名“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建筑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


三大文化建筑,基本代表了当前中国建筑设计施工的最高水准。相信各具特色的它们,有望成为北京新的地标建筑,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给市民休闲增添新的去处,极大丰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底蕴与设施多样性。


三大文化建筑受到如此高规格的重视,花费如此巨大的心血,同时开工、同时亮相,这本身就是“北京气质”的一种彰显。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文化”是这里最显著的标签。


因此,讲好文化故事北京有独特优势。如今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开放,本身就是北京文化故事最新的篇章。尤其是当它们出现在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别有意蕴。


今天的北京正沿着传统的脉络,别开生面进行新的创造——空间的拓展、历史的接续,楼阁丹楹与玻璃幕墙相得益彰,传统古典与现代多元交相辉映,这座城市也由此日渐呈现出丰满多元、古今交融的形象。


一个巧思,恰恰就可以体现三大文化建筑的特殊韵味。在项目施工中,一部分运河故道遗址、小圣庙遗址重见天日,在三大建筑中,市民可透过脚下的透明栈道看到这些古老遗存。在现代化的建筑里,看到这些历史陈迹,这种独特的体验一定会给来访者带来置身历史时空的厚重感,对文化脉络产生更加具象直观的体认。


此外,全民共享也是三大文化建筑的重要内涵,它们是真正属于民众的。


三大文化建筑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建设的固有模式,实现了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共享配套设施及轨道交通预留车站五个单体建筑一体化设计建设的模式创新,并建设“没有围墙的建筑”,实现开放共享。市民可以在共享设施里就餐、停车、乘坐地铁、购物、观影,体验多样化的文化休闲娱乐生活。


可见,当人们置身于三大文化建筑之中,能真正地感受到一种开放,一种融入城市的沉浸感。人们来这里,不只是参观、观剧、阅读,更重要的是,这里可以提供一种真实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说,三大文化建筑也是北京这座大都市的一个窗口,展示城市包容开放的气象。


如今,三大文化建筑已经正式开放,与北京市民和海内外游客见面。期待三大文化建筑可以发挥功用,让每一位来访者既触摸文化、看见历史,也感知现代、收获惬意,领略北京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


撰稿/柳早(媒体人)

编辑/迟道华

校对/陈荻雁


相关推荐
六环高线公园预计2029年5月整体亮相,规划体育场地58处
北京
六环高线公园“六区段”公布,将建成世界级高线公园标杆典范
北京
京平:不负嘱托,答好“二十年之问”
北京
行稳致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北京
社会资本进博物馆、12商圈启动改造,北京发布157项重点任务
北京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在成型
北京
环球影城、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等实现5G信号深度覆盖
北京
一把手访谈丨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文创出圈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北京
北京四大商业体集中亮相,多商圈跨年活动体验感升级
消费
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已累计开放数据72亿条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