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三部门联合督办,雷霆手段震慑环境监测机构造假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评论员 马小龙 编辑 刘天红
2023-12-23 13:13
随着三部门的强力介入,舆论也期待在后续的调查中能够“拔出萝卜带出泥”。


▲7月1日,西安科纳检测校准有限公司的采样员在水质监测的采样过程中,用自来水代替医疗污水水样。图/新京报资料图


陕西、山西两地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造假事件迎来新进展。近日,生态环境部、最高检、公安部决定对山西太原某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涉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陕西西安某检测校准有限公司涉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联合挂牌督办。此前,新京报曾刊发题为《环境监测机构造假调查:自来水替代废水水样,监测仪留后门改数据》暗访报道,指出相关环境监测机构涉嫌造假。


生态环境部的消息显示,经查,两家公司长期通过伪造采样样品、篡改采样时间、编造实验数据、替换分析样品等方式实施造假行为,出具虚假监测报告,帮助排污企业蒙混过关。目前,因涉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犯罪,生态环境部门已将上述案件移交当地公安机关依法立案侦办。


三部门对此联合挂牌督办,预示此事已进入新的处理阶段,相信重拳出击之下,涉事违法各方必将迎来法律的严惩,也将对环境监测行业内的违法违规企业形成警示效应。


环境监测数据是否真实,对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治理成效具有重要影响。本是扮演监督角色的监测机构,却摇身一变,以行业信誉作背书,干起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生意。


作为政府监管之外的重要补充力量,第三方监测机构所出具的报告无疑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日常决策有着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近年来,随着《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的出台,第三方监测机构的透明度不断提升,加上行业信誉背书,一般情况下,社会各方很少对第三方监测机构“设防”。但第三方监测机构利用自身便利造假的谎言被戳破,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将非常巨大。


从生态环境部门公布的消息看,目前,涉事企业已然涉嫌违反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犯罪。我国刑法规定,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今年8月,在最高法和最高检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中,也对上述条款中“情节严重”的适用范围做了解释。此事中,一旦涉事企业相关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被定性为“情节严重”,那必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


现在,随着三部门的强力介入,舆论也期待后续调查能够“拔出萝卜带出泥”,破除行业内“监测包合格”这种所谓的行业潜规则。


涉事企业东窗事发,及至如今三部门介入,对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也是一个强力震慑:虽说数据造假“讨好”了被监测的企业,自己也可以在短期内赚得一定的利润,却败坏了第三方环境监测的行业名声,损害行业信誉,也必将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有鉴于此,为了长期发展,第三方环境监测行业不妨以此为契机,持续严格自身标准和规范,联合抵制造假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


说到底,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除利益驱动外,还要依法依规承担起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只把这份工作当作一条“搞钱的路子”,甚至通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的手段来“接活儿”,那等待它的,必将是执法部门的雷霆手段和严厉的法律处罚。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马小龙

编辑 / 刘天红

校对 /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马小龙
新京报评论员
评论员主页
相关推荐
“消”字号产品变身通鼻“神药”,医生:副作用大后果严重
消费
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出炉,“职业闭店人”居首
时事
全国政协委员谢文敏:激活拒执罪条款,解决“老赖”难题
时事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第一看点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
时事
山东监测 | 提升监测实力 筑牢数据根基 淄博市谱写生态环境监测新篇章
新京号
媒体纵览 | 监测数据造假“零容忍”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将出台助“打假”
新京号
当前监测数据造假手段有哪些新变化?生态环境部回应
时事
新闻8点见丨染发剂直播间里的套路;中德合作破获系列强奸案始末
时事
环境监测机构造假调查后续:两家机构被吊销资质,九人获刑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