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冬天,“速冻模式”已然开启。
上周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低。而一个月前,气象部门表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冬天大概率是个暖冬。
气温坐上“过山车”,暖冬越来越远?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高荣接受新京报零碳研究院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前低温天气一直在中东部部分地区持续,但全国平均气温依旧偏高。
“从12月来看,全国平均气温目前还是略偏高,但是在东北,华北气温严重偏低。特别是12月14日以来,出现了一次强寒潮天气,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温非常明显。”高荣表示。
北极升温导致冷空气南下
入冬以来,全国经历了前期持续偏暖、后期急剧降温的“过山车”式气温起伏。
12月1日-13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云南、宁夏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不过,12月14日开始,受大范围寒潮天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骤降,部分国家气象站日最大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公开表示,我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显,或再次经历气温“过山车”。
“我们谈及某年或某个月份偏暖,不是通过单次天气事件来定的,而是通过对比整段时间的气温平均值,是否显著高于或低于历史同期来确定。”国家气候中心称。
对于冷空气长驱直入,国家气候中心解释称,究其原因,赤道与极地之间存在巨大温差,这种差异促使极圈外围形成了一圈强劲的西风,环绕在极地周围,它被称为西风急流。西风急流就像“围栏”一样,约束着极地的冷空气。稳定的极涡被强大的西风急流限制在北极地区。
然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北极地区增温,与中低纬度气温差减弱,难以维持强大的西风急流,极涡内的冷空气变得“躁动不安”,更容易分裂南下。北极来的冷空气,其温度远远低于人们生活的中低纬度地区,由此便多次出现寒潮天气。
寒流吹不散的“暖冬”
高荣表示,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来看,全球升温时高纬度比低纬度更高。关于高纬度地区增温快,与地表温差大有关,升温对其影响更大。
“从目前的监测结果来看,全球变暖已经导致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多发频发。IPCC评估报告中指出,全球平均温度相对工业化前升高1摄氏度(当前状况),极端高温出现频率增加4.8倍,强度增加1.2度,如果温度更高,将出现更频繁的高温热浪。”高荣说。
因此,全球变暖不是均匀变暖,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会出现冷热差,破坏天气系统的平衡并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厄尔尼诺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总体偏暖,但阶段性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也就是说冷暖起伏比较明显。冷空气过程强度不仅受厄尔尼诺影响,也与北极涡旋的分裂和中高纬西风带的扰动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厄尔尼诺激发的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将热带水汽向我国大陆地区输送,因此来自中高纬的寒潮过程配合来自低纬的丰沛水汽条件,导致我国中东部出现较大范围的降雪过程。此外,地面积雪造成的晴空反照率增加也使得后期回温较慢。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卢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