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12月14日,北京门头沟区迎来解放,到2023年12月,已经过去75年。12月21日,门头沟区举办“纪念门头沟解放75周年暨近年史志著作发行座谈会”,以此重温红色历史,感悟初心使命,缅怀光荣岁月,激发灾后恢复重建与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使命担当。
宛平旧故事 红色根据地
公元1012年,宛平首次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建制,出现在中国历史的版图之上,门头沟区域自1138年并入宛平县,直至1952年宛平县建制撤销,与宛平县结下814年不解之缘。
1948年12月14日,门头沟全境解放。后门头沟的门城地区归属为北京市,成立中共门头沟区委、门头沟区人民政府,至2023年始终在北京市行政建制之下。
门头沟的名称起源同样久远,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门头沟区史志专家韩春鸣介绍,“门头沟”三字几经历史变迁,最早出现于明代,曾为沟名、村名、地区名、煤矿名、镇名,最终成为区名。
革命年代,门头沟区是具有深厚革命历史文化传统的老区。门头沟区档案史志馆党史科科长高丽敏介绍,早在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王复生,就到达门头沟矿区,开始在工人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1924年,在上海求学期间加入中共组织的田庄村青年崔显芳回到家乡,创办学校,传播革命火种,秘密发展党员。1927年初,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门头沟特别直属支部。1931年8月,清水高小建立了中共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2年9月,门头沟山区农村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田庄高小党支部成立。1932年秋,中共宛平临时县委成立。1933年春,成立中共宛平县委。
“党组织的不断扩大,使得门头沟区拥有了深厚的革命传统和浓厚的革命气氛,在日后,这里成为了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摇篮,诞生了大量革命志士。”高丽敏说。
抗战英雄地 解放门头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3月,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门头沟斋堂川,当月在斋堂川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政府,这也是平西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
在抗日战争中,门头沟纵横交错的大山,成为了重要的根据地,先后粉碎了侵略者的多次“扫荡”,为抗日提供了有利支持,并成功实现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意图。
解放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参军参战,生产支援前线,以自卫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在1948年12月之前,门头沟山区大部分地方已经解放。
门头沟区档案史志馆辑录的资料显示,平津战役开始后,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遵照中央军委“隔而不围”和“围而不打”的方针,开始实施对敌人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国民党驻军开始一路溃逃。
1948年12月13日午夜,中共宛平县七区区委接到国民党军清逃的消息后,兵分两路向门头沟进发,14日凌晨,傅长友率区大队民兵,到达门头沟圈门街的后山,武装保卫矿山,国民党军向东溃退。14日后半夜,北岳军区三分区司令员侯正果率队,从斋堂马栏赶往门头沟城区,继续追歼残敌,门城地区解放,至此,门头沟区全境解放。
75年后,2023年12月21日举行的“纪念门头沟解放75周年”活动上,多位革命志士的后人、在门头沟战斗过的将军后人齐聚门头沟,讲述革命年代,革命先辈与门头沟老区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保障京津冀 煤都在转型
门头沟有千年采煤史,在漫长的历史中,长期为京津冀提供优质的燃料。解放后的门头沟,依然承担了保障京畿燃煤供给的任务。
史料显示,解放初期的门头沟地区,是当时北平市的重要工业区,是平津等地煤炭供应主要基地。解放前夕,门头沟地区有煤业职工近2万人,日产煤炭4000吨,距离产煤最盛时期的日产8000吨大大下降。尽快恢复煤炭生产,解决工人生活问题、成为解放初期门头沟区委和政府重要任务之一。在区委的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努力,煤炭生产很快得以恢复,仅用40天时间,除及时供应北平周围部分部队及民需之外,还完成了平津地区解放后的一个半月的燃料供给任务。
此后数十年中,门头沟一直都承担着北京煤炭供应的重任。一直到新世纪初,随着生态发展理念的深入,门头沟区开始转型发展,恢复生态。2020年,门头沟最后一个煤矿大台煤矿关闭,千年采煤史正式结束,生态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恢复青山绿水,挖掘文化遗产,打造高科技产业,近年来,门头沟区不断推进转型发展之路,据介绍,2022年,门头沟区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两个国家级称号,千年煤城变成生态城市,并成为了京西生态屏障。2021年,门头沟区PM2.5降到28.9微克/立方米,达到历史最低,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达到了294天,达到历史最多。
灾后再出发 老区在行动
2023年7月底,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140年未遇的洪水沿永定河倾斜而下,门头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害。
在纪念活动上,门头沟区委书记喻华锋表示,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也充满挑战,“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一定要在门头沟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抓好‘听党指挥、人民至上;团结一心、实干担当;不怕牺牲、敢打胜仗;风雨同舟、大爱无疆’这32个字抗洪救灾意志品格,聚焦新形势新任务,一步一个脚印书写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篇章。”
作为革命老区,红色历史留下的遗产,成为一个个村庄灾后恢复重建的力量,在京西第一党支部田庄村,村书记在洪水后表示,“像先辈们一样,再艰苦奋斗一次。”
“门头沟革命老区的历史,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以及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历史,是新时代老区儿女缅怀光荣岁月、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历史教材,”喻华锋说,“同时也是全区人民在灾后恢复重建、推进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进程中砥砺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京报首席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