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怀柔科学城迎来医学中心建设 已成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密集地
新京报 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唐峥
2023-12-19 22:00
怀柔科学城坚持科学与城市融合发展,以科学家为中心,统筹推进高品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保障,让科学城成为宜居宜研的“科学+城”。

12月初,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正式在怀柔科学城东区启动建设。从海淀区学院路38号到密云区西统路38号,北京大学医学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昔日京郊小镇正在成为锚定世界前沿技术的医学研究原始创新高地。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整个怀柔科学城目前已汇聚了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各类创新主体,布局了40余个重大基础科学设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最完善、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密集的地区。


伴随科研机构而来的,是来自海内外的科研人员。怀柔科学城坚持科学与城市融合发展,以科学家为中心,统筹推进高品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保障,让科学城成为宜居宜研的“科学+城”。


2023年12月,雪后的怀柔科学城。张文超 摄


国际性科研机构汇集怀柔科学城


12月8日,怀柔科学城东区(密云地块),多辆高大的绿色卡车一字排开,蓄势待发。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规划总面积1048亩,将整体布局北大医学主体功能,建设尖端医学突破、新型医疗科技、新药创新、临床研究等相关领域研究平台及机构。


这意味着怀柔科学城将崛起一座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目前怀柔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是怀柔科学城的显著特色和明显标志,聚焦物质科学、信息与智能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五大科学方向开展基础研究。科学城内,已汇聚了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各类创新主体,布局了40余个重大基础科学设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最完善、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密集的地区。


今年11月,第三届雁栖人才论坛在怀柔举办。论坛上,怀柔区负责人介绍,目前怀柔科学城已经聚集科研人员1.8万人,其中院士达到了71名,全球高被引的科学家达到了20名,外籍人才达到了600余名。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聂常虹在论坛上回忆了怀柔科学城的发展历史: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同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从此之后怀柔科学城集结号角,中国科学院集结科研力量全面进驻怀柔,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舞台,布局了五大领域、三十多个项目。这些项目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地球、智能等领域,均有突破。”聂常虹说。


聂常虹说,截至今年10月份,中国科学院已经有近4000人在这长期工作,居住人数近3000人,其中居住的职工1500多人、学生近1000人。她介绍,中国科学院目前已有20家科研院所落地怀柔,随着一批科学设施平台建成投用,下一步还将有更多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进驻,怀柔科学城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活力,成为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平台。


除了如中国科学院这样的科研机构汇集到怀柔外,行业巨头也在怀柔布局。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首席专家、总工程师杜兵说,在今年7月份,该企业在怀柔的研究机构建设面积达到12.8万平方米,并投入了500余套科研生产设备仪器予以正式启用。他说:“我们企业的500多名科技人员,现在成为了怀柔人。我们还把京外的前沿技术机构都搬到怀柔,因为在这里能遇见更优秀的同行,更有利于取得创新突破。”


2023年12月,雪后的怀柔科学城。张文超 摄


人居环境提升成就“科学+城”


12月中旬,一场雪落在怀柔。雁栖湖畔的现代化建筑群落,成为晶莹的世界。在一些科研企业园区,半透明屋顶结构下的圆柱形建筑包含多功能厅、小剧场、展览展示厅及商业配套,这些建筑被白雪覆盖住,让人感觉置身于科幻场景中。尽管寒风凛冽,还是挡不住人们来打卡拍照的热情。


12月17日,记者从怀柔区城管委获悉,怀柔科学城中心区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从今年8月进场施工,按计划年底前完成工程总量50%,目前已完成95%。“围绕科研人员及居民关心关切的事项,我们从道路修复、绿化美化、立面修复、设施提升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整治提升。”怀柔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巩固怀柔科学城周边的蓝绿生态廊道,扩容生态空间,提升景观风貌。为科研人员提供环境优美、蓝绿交织的生活及学习空间,满足办公环境需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1986年出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怀柔研究部特聘研究员沈洁,有近三年时间常住在怀柔,她向记者表示,怀柔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在科学城里就能眺望燕山、长城,还有碧绿的雁栖湖,这样的环境很舒适,能让人静下心来做科研。


“在我们团队,30岁左右的人才是主流。最年轻的,是一个1997年出生的博士生。”多场低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丛君状告诉记者,怀柔科学城人居环境比较好,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目前在怀柔科学城的产业园区里,担担子、挑大梁的很多都是年轻人,正因为有年轻化的团队,怀柔科学城的技术潜能有巨大创造力。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总指挥潘卫民介绍,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团队40岁及以下人员队伍已占比70%,在大工程建设中是比较年轻化的队伍,“在大光源建设初期,团队就开始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让年轻人担担子、挑大梁,独当一面。在大光源建设实践中,青年科技骨干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站在了国际大舞台上。”


住在怀柔科学城附近的居民李瑛,也感受到环境提升后对自身生活的变化。她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从河北迁居到怀柔的,当时她眼前的土地,还是一片盖着土瓦房的村落和荆棘丛生的荒地。她从未想到,家门口有一天会变成走向世界的国家科学中心。作为社区里的文化员,李瑛自学了手机摄影,冬天傍晚,她在怀柔科学城周边散步时,夕阳在一片钢铁建筑的表面折射出散漫的光,她连忙举起手机拍了张全景,并作为手机屏保,“感觉很壮观,就跟大片似的。”


据悉,在怀柔科学城,“科学+城”城市形态已现雏形,交通、教育、医疗、住房、高品质国际化综合配套等全方位保障能力近年来获得大幅提升。未来怀柔科学城将坚持科学与城市融合发展,以科学家为中心,统筹推进高品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保障,着力构建生态宜居、活力开放的城市风貌。


多部门合力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


回想起第三届雁栖人才论坛,青年科学家沈洁印象深刻的是,该论坛发布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怀柔创新联合基金,该基金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怀柔区政府共同出资,首期合作期为5年,分为重点项目与前沿项目。怀柔创新联合基金面向全市企业科研人员申报,对服务于怀柔科技设施平台和重点产业的企业科研人员优先开展支持。


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科研生涯起步期往往面临着科研资金紧缺的突出问题。不少人也会有“博士毕业满腔热血,有想法却受到经费限制”“我们企业和科研院所竞争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压力挺大的”这样的感叹。对此,怀柔科委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沟通了当前企业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困境,开始推动怀柔区形成市区两级成梯度、成体系的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模式,为企业科研人员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衡量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因素,就是看城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目前怀柔已经有行业顶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汇聚,但要让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城市发展,还需要继续完善配套的服务性政策和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院长汪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除了资金支持外,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也同时在提升科研人员们的生活条件。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聂常虹在雁栖人才论坛上说,怀柔区政府和怀柔科学城管委会、怀柔区教委对科研人员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了支持,“近三年来,中国科学院落实了94个科研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要让科研人才安心留在怀柔,需要科研机构和属地政府为其子女提供便利的教育环境和完善的医疗保障。”


青年创业者魏巍,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机器人专业博士毕业。去年,他带领团队在怀柔创办了一家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激光骨科手术机器人及智能骨科医疗器械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怀柔科学城有国家级的研究机构,无论是在项目前期的方案设计、工艺规划,还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测试化验、样品检测环节,都能够为我们的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魏巍说,“在人才政策方面,怀柔不仅注重引才,更注重人才落地后如何匹配资源实现快速发展,我们受益良多。”


为在怀柔潜心科研、创造创新的科技产业人才提供利好条件,怀柔区依托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施了硬科技领域“苗圃计划”,广泛征集培育符合怀柔区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核心技术且有落怀意向的项目团队,现已有近400个硬科技项目或初创团队纳入“苗圃计划”项目种子库。未来怀柔区将依托北京市科协在全市挂牌的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实体化平台,广泛链接院士专家智力资源,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赋予人才驿站政治引领、信息共享、创业培育、生活服务等功能,建设“拴心留人”的“人才之家”。


用系统性监督体系建廉洁科学城


怀柔科学城地跨怀柔、密云两地,有数十家科研机构及企业。其牵涉社会主体多元,涉及领域众多,一度为监督工作带来挑战。


怀柔区纪委监委的做法是,将不同层级、不同机构的纪检监察工作,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从而畅通多元主体沟通渠道;该区纪委监委还与密云区纪委监委协作监督,建立问题线索移送、联合监督、廉洁共建等工作机制,推动科学城监督“跨区域、去边界”,从而共同推动科学城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市委巡视组检查发现,怀柔科学城城市客厅B地块科研院所已入驻,但周边部分道路尚在施工,施工单位车辆乱停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科研院所工作人员日常办公。


在对市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监督检查中,怀柔区纪委监委协调区交通局(责任部门)、科学城公司(项目建设方)共同召开现场会,讨论解决方案。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现场监督,对问题整改工作提出建议。


10月8日,怀柔区相关部门作出要求:所有项目施工单位均不得在城市客厅已投入运行的区域内停放车辆,所有施工车辆在指定区域停放,不得干扰科研院所日常运行;由科学城公司组建城市客厅停车秩序巡查队,对城市客厅B地块北侧道路24小时不间断巡查,严格杜绝施工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在城市客厅B地块北侧道路周边划定社会车辆临时停车场,对外提供约70个临时停车位。


这件事,让怀柔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怀柔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书记陈兴华印象深刻。他介绍说,怀柔区的区域功能定位既是生态涵养区,又是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其突出重点是“一城两都”建设(怀柔科学城、国际会都、中国影都),核心目标是发挥出怀柔科学城建设的统领作用。


2022年7月29日,怀柔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挂牌成立,作为市纪委监委的派出机构,其和怀柔区纪委监委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怀柔区纪委监委代管,由怀柔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统筹科学城领域之内各项监督工作。


陈兴华表示,怀柔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的成立,是将不同层级、不同机构的纪检监察工作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监督的空白点,并畅通了各个主体的沟通协调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怀柔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制定出台了《怀柔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工作规则》,将该部门的工作职能、管辖范围、工作机制以文件形式明确下来。


此外,怀柔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立足科学城地跨怀密两区的实际,制定了《怀柔区纪委、密云区纪委关于加强怀柔科学城协作监督工作办法》,建立问题线索移送、联合监督、廉洁共建等工作机制,推动科学城监督“跨区域、去边界”。


据介绍,怀柔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在一年多来,加大了对怀柔科学城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办力度,截至目前共挽回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在查办案件的同时,怀柔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还突出治“未病”,结合怀柔科学城领域专项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会同多部门开展专项监督,有针对性地推动整改,督促用好专项资金、管好工程项目。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赵利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北京启动“教育助力怀柔科学城建设”五大行动,首批20个项目落地 ——
新京号
“地区出题、高校答题”,首都高校组团助力怀柔科学城建设
教育
怀柔科学中心发布8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北京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北京全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时事
【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创新“头雁”,还看首都北京!
北京
张强院士、颜学庆教授、江颖教授、赵扬玉教授、郭传瑸教授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新京号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新京号
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能力世界领先
时事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时事
2025中国科幻大会将于3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