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什么是帕米尔高原?
文明杂志
2023-12-14 09:00
进入文明杂志阅读更多内容

 

中国版图的最西端

 

雪山不绝、高原耸峙

 

(请横屏观看,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峰山顶风光,摄影师@丁丁)

 

 

 

它是中国的西大门

 

古人叫它葱岭

 

玄奘称它为波谜罗

 

古代波斯人将它视作“世界屋脊”

 

在当地人看来

 

它遍布富饶的“帕米尔”

 

高山草场

 

于是全世界的人们

 

称呼它为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东部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县风光,背后山脉为萨雷阔勒岭,摄影师@王伟)

 

 

 

但对大多数今天的中国人来说

 

帕米尔因遥远而显陌生

 

因疆域变迁而显得纷乱复杂

 

甚至因闭塞和战乱而变得神秘

 

真正的帕米尔

 

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它是一个万山汇聚之地

 

欧亚大陆上最伟大的那些山脉

 

用数亿年的时光彼此奔赴

 

仿佛打了一个巨大的结

 

(阿克赛钦上空远眺喀喇昆仑山脉,摄影师@陈剑峰)

 

 

 

它是西风带上的超级屏障

 

两极之外最雄伟的那些冰河

 

用上百万年的光阴雕琢大地

 

(乔戈里峰背景下的巴尔托洛冰川局部,图片来源@赣州七爷)

 

 

 

它更是人类文明的超级枢纽

 

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批征服者和探险者

 

在这里留下不朽的传奇

 

(塔什库尔干的亚尔特拱拜孜古驿站遗址,曾是古人往来帕米尔高原的休憩之所,摄影师@莎萝蔓蛇)

 

 

 

帕米尔高原究竟在哪里?

 

为何有这么多独特的身份?

 

01 

 

万山汇聚

 

帕米尔高原位于青藏高原最西部

 

南接伟大的山界之王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西段纳木那尼峰,摄影师@小队长)

 

 

 

北望雄伟的中亚水塔

 

天山山脉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南天山景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在整个欧亚大陆的视角下

 

这两条山脉分别代表着

 

拥有6500万年历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

 

和年龄超过三亿年的中亚造山带

 

帕米尔高原正处于两大造山带之间

 

一众超级山脉得以汇聚于此

 

加之高原内部同样高山林立

 

群山仿佛在大地上

 

打了一个巨大的“结”

 

正因为此

 

帕米尔高原也被学者称作

 

地球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山结

 

(请横屏观看,欧亚大陆主要造山带与帕米尔高原位置关系示意,制图@张松楠&张琪/星球研究所)

 

 

 

于是

 

帕米尔的天际线上

 

站满了高傲的冰雪巨人

 

海拔8126米的南伽·帕尔巴特峰

 

位于喜马拉雅山最西端

 

镇守着帕米尔高原的南大门

 

(日照南伽·帕尔巴特峰,该山峰常简称为南伽峰,摄影师@天书)

 

 

 

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以8611米的傲人身姿

 

崛起于喀喇昆仑山脉

 

雄踞帕米尔高原东南部

 

(请横屏观看,乔戈里峰及周围山峰,摄影师@桃叔)

 

 

 

7690米的蒂里奇米尔峰

 

则镇守在帕米尔高原的西南方向

 

以巨大的身形

 

俯瞰整个兴都库什山脉

 

(巴基斯坦吉德拉尔城背后的蒂里奇米尔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两座高山之间的

 

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山脉

 

在大地上画出巨大的弧线

 

但随着印度次大陆的持续北进

 

它们北边还诞生出更多弧形山脉

 

构建起帕米尔高原的伟岸身躯

 

(帕米尔高原地形图,制图@张松楠&张琪/星球研究所)

 

 

 

密集的弧形山脉里

 

一些著名的山峰

 

同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这里有苏联科学家于1937年

 

命名的卡尔·马克思峰恩格斯峰

 

这两位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以一种近乎永恒的方式

 

在高原南部继续俯瞰苍生

 

给帕米尔高原打上了

 

深深的“共产主义烙印”

 

(从瓦罕河谷看兴都库什山脉的卡尔·马克思峰和恩格斯峰,最高山峰为卡尔·马克思峰,恩格斯峰在其右侧,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在高原西北部

 

众多小型弧形山岭的制高点汇聚

 

在南北120公里的范围里

 

众多雪山比肩而立

 

这便是科学院山脉

 

(请横屏观看,科学院山脉的雪山和冰川,图片来源@Alamy)

 

 

 

位于科学院山脉南部的

 

海拔6940米的伊斯提克洛峰

 

曾用名革命峰

 

因孕育出地球两极之外最长的

 

费琴科冰川

 

而在这颗星球上独领风骚

 

(费琴科冰川背后的革命峰,伊斯提克洛峰为现塔吉克斯坦使用的名字,曾用名是苏联时期使用过的名字,下文涉及的山峰曾用名同理,图片来源@Martin Mergili(注1))

 

 

 

海拔7495米的伊斯梅尔·索莫尼峰

 

曾用名共产主义峰

 

则坐镇科学院山脉中部

 

是塔吉克斯坦境内的最高山峰

 

也曾是苏联境内的最高山峰

 

(从科尔珍涅夫斯卡娅峰南望索莫尼峰,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这些高原西北的高山无比精彩

 

但远在200多公里外的高原东部

 

昆仑山脉的西段也丝毫不落下风

 

(请横屏观看,喀拉库勒湖视角的西昆仑山公格尔峰群(左)和慕士塔格峰群(右),摄影师@陆雨春)

 

 

 

它是帕米尔高原的东部边界

 

从塔里木盆地西南侧拔地而起

 

公格尔峰、慕士塔格峰等一众雪峰

 

仿佛列阵的巨人

 

守卫着帕米尔高原

 

(从喀什远眺西昆仑山,摄影师@王秉瑞)

 

 

 

当西昆仑山继续向西北延伸

 

也在大地上顺势画出一道弧线

 

为不断北进抬升的帕米尔高原

 

构建最北部的边界

 

即与天山遥遥相望的外阿赖山脉

 

它仿佛一堵连绵的山墙

 

竖立在平坦的阿赖谷地南侧

 

(请横屏观看,从天山向南看去的外阿赖山脉全景,两山之间的谷地为阿赖谷地,图片来源@Alamy)

 

 

 

海拔7134米的伊本·西纳峰

 

曾用名列宁峰

 

是外阿赖山脉的最高峰

 

与山脚落差超过4000米

 

巍然耸立,极为壮观

 

(外阿赖山脉最高峰列宁峰,图片来源@Alamy)

 

 

 

就这样

 

一个由众多超级山脉汇聚

 

多列弧形山岭组合

 

多座冰雪巨峰拱卫四方的帕米尔高原

 

横空出现在亚洲腹地

 

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上

 

投下高大的身影

 

(请横屏观看,雪山笼罩下的塔什库尔干塔合曼湿地,摄影师@聂鑫垚)

 

 

 

公元前329年

 

席卷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

 

率领大军自西向东来到帕米尔高原脚下

 

但无尽的高山

 

挡住亚历山大继续东进的步伐

 

促使他转头南下印度河平原

 

继续一路征战

 

二百年后

 

公元前129年

 

汉帝国的使者张骞

 

历尽艰辛由东向西进入阿赖谷地

 

南侧高大的雪山也挡住了他的脚步

 

促使他北上费尔干纳盆地

 

继续寻找大月氏

 

(请横屏观看,亚历山大东征及张骞凿空西域线路示意,制图@张松楠&张琪/星球研究所)

 

 

 

当两人的脚步渐渐交叠

 

帕米尔高原

 

仿佛给历史开了一个玩笑

 

或许就是从那时起

 

它开始以一个超级屏障的形象

 

同时出现在东西方文明的视野里

 

02 

 

超级屏障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

 

不仅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地形屏障

 

还将来源于

 

大西洋、地中海、黑海、里海等水体的

 

西风带水汽冻结在高山之巅

 

尽情施展冰雪的魔法

 

(帕米尔高原拦阻西风及主要冰川分布示意图,制图@张松楠&张琪/星球研究所)

 

 

 

西北部的科学院山脉

 

是帕米尔高原迎接西风带水汽的第一站

 

积雪在一众6000-7000米级山峰上冻结

 

逐渐形成众多大型冰川

 

其中最长的一条

 

是发源于革命峰北坡的

 

费琴科冰川

 

在汇聚了多条小冰川后

 

一路向北流淌

 

(费琴科冰川局部,拍摄于冰川中部的观测站附近,图片来源@Martin Mergili(注1))

 

 

 

它的长度可达到77公里

 

地球两极之外最长的山谷冰川

 

(费琴科冰川范围示意,制图@张松楠&张琪/星球研究所)

 

 

 

不止于此

 

继续前进的西风带水汽

 

还创造出更多的冰川

 

在高原东侧

 

围绕着昆仑山西端的几座主峰

 

水汽孕育出西昆仑山冰川群

 

(西昆仑山公格尔九别峰下的冰川,摄影师@李彦昭)

 

 

 

特别是

 

外形敦厚浑圆的慕士塔格峰

 

孕育出向四面八方延展的若干冰川

 

有着“冰山之父”的美称

 

(请横屏观看,慕士塔格峰冰川,左侧背景为公格尔峰群,摄影师@丁丁)

 

 

 

但接下来

 

西风带水汽在帕米尔高原东南部

 

喀喇昆仑山主峰区的创造

 

更是堪称奇迹

 

因为这里竟然集中了地球上

 

最密集的超级冰川

 

它们是两极之外的第二长冰川

 

72km的锡亚琴冰川

 

第三长冰川

 

67km的比亚福冰川

 

第五长冰川

 

63km的巴尔托洛冰川

 

第七长冰川

 

57km的巴图拉冰川

 

(请横屏观看,星空下的巴尔托洛冰川局部,摄影师@高承)

 

 

 

至此

 

地球前十条南北极之外的超长冰川

 

竟有半数诞生于帕米尔高原

 

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冰雪圣殿

 

(喀喇昆仑主峰区的巴尔托洛冰川,图片来源@Alamy)

 

 

 

但在远离水汽源区的地方

 

成就一个冰雪圣殿的代价极为巨大

 

由于大量水汽冻结在山顶

 

西风变得愈发干燥

 

竟使处于下风向的帕米尔高原东部

 

成为干旱的荒漠地带

 

并加剧塔里木盆地

 

和青藏高原其它地区的干旱

 

(塔什库尔干县西昆仑山的高寒荒漠景观,下方为盘龙公路,摄影师@刘剑伟)

 

 

 

帕米尔高原

 

因此成为水汽的超级屏障

 

但孕育超级冰川的屏障同时也是水塔

 

源于冰川的融水汇聚、流淌

 

诞生出众多奔流四方的江河

 

(皮山县上空航拍喀喇昆仑,桑珠河从群山流进沙漠,摄影师@陈剑峰)

 

 

 

诞生于高原东部的

 

木吉河、塔什库尔干河等河流

 

在平坦的塔什库尔盆地汇聚流淌

 

它们流经不断喷涌泥浆的

 

木吉泥火山群

 

在西昆仑山十八罗汉雪峰的映衬下

 

成为中国最西端的一道奇景

 

(十八罗汉峰下的木吉泥火山群,泥火山由地下天然气携泥浆喷出地表形成,不是真正的火山,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它们孕育出中国最西端的白沙湖

 

白色的细沙与蔚蓝的湖水

 

相映成趣

 

(请横屏观看,白沙湖远眺慕士塔格峰,摄影师@弥藏达娃)

 

 

 

它们最终切开昆仑山汇入塔里木河

 

构建起帕米尔高原的东流水系

 

参与孕育古老的塔里木盆地绿洲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横屏观看,西昆仑山奥依塔格红色峡谷,盖孜河从峡谷流出浇灌喀什绿洲,摄影师@赖宇宁)

 

 

 

在帕米尔高原南部

 

诞生于冰川的众多河流切割巍峨群山

 

逐渐汇入印度河

 

当它最终冲出喜马拉雅山

 

又构建起帕米尔高原的南流水系

 

堆积出广袤的印度河平原

 

是人类四大古文明发源地之一

 

诞生出古老的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河谷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在帕米尔高原西部

 

许多自东向西的河流

 

沿着弧形山脉之间倾泻而下

 

也流淌出高原上少有的绿色家园

 

(塔吉克斯坦巴尔坦格河峡谷中的绿色,图片来源@Alamy)

 

 

 

当河流驻足时

 

便化身散落高原各处的湖泊

 

宛如明珠点点

 

(塔吉克斯坦佐库里湖风光,位于瓦罕走廊东北部,有学者认为它是玄奘笔下的大龙池,图片来源@Alamy)

 

 

 

其中最特别的一个湖

 

诞生于1911年

 

一场山体滑坡阻断巴尔坦格河

 

形成了帕米尔高原上最大的淡水湖

 

也是整个中亚地区最大的淡水湖

 

萨雷兹湖

 

(萨雷兹湖航拍,图片来源@Martin Mergili(注1))

 

 

 

当这些河流冲出峡谷

 

便汇聚出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界河

 

喷赤河

 

打造出帕米尔高原西部的西流水系

 

(塔吉克斯坦鲁雄市周围的喷赤河峡谷,图片来源@Alamy)

 

 

 

在汇集更多河流后

 

喷赤河最终成长为阿姆河

 

与发源于天山的锡尔河一起

 

成为中亚地区两条重要的母亲河

 

共同塑造出富饶的河中地区

 

自古便是中亚游牧族群的重要聚居地

 

(帕米尔高原周围主要水系示意图,制图@张松楠&张琪/星球研究所)

 

 

 

终于

 

亚洲中部的超级水汽屏障

 

孕育出亚洲中部

 

最重要的放射状水系

 

众多古老的文明

 

在这些大河浇灌的土地上孕育发展

 

而那个有着许多白色冰雪殿堂的帕米尔高原

 

也便成了横亘在所有人之间的

 

文明屏障

 

(从塔什库尔干县石头城遗址远眺萨雷阔勒岭,摄影师@马春林)

 

 

 

但这个屏障并非不可逾越

 

正如张骞的到访

 

打通了汉帝国进入帕米尔高原的道路

 

自张骞以后

 

更多勇敢的人们

 

翻越高耸的雪山垭口

 

踏过崎岖的冰川末端

 

走过深邃的河流峡谷

 

(阿富汗牧民行走在积雪的瓦罕河谷,摄影师@汗斯)

 

 

 

把大自然雄伟的山结和屏障

 

转变为文明的枢纽

 

用人世间伟大的连接

 

让不同地区的不同文明

 

紧紧相连

 

03 

 

伟大连接

 

所有伟大的连接

 

总会有个微末的缘起

 

高原北部的喀拉湖

 

或许是这场连通的见证者之一

 

四周的冰川融水

 

滋养出了这颗蓝色宝石

 

而干旱寒冷的气候和内流的环境

 

则让湖水越来越咸

 

成为帕米尔高原上最大的咸水湖

 

(塔吉克斯坦喀拉湖边牧民的毡房,图片来源@Alamy)

 

 

 

它的湖边水草丰茂

 

是良好的夏季高山草场

 

牧民们会从遥远的地方赶过来牛羊

 

让牲畜吃完一个夏秋后

 

再回到海拔较低、温度较高的地方过冬

 

他们把这样的高山草场叫做“帕米尔

 

除了位于喀拉湖边的

 

和什库克帕米尔

 

还有很多水草繁盛的湖泊与河谷地带

 

都被称作“帕米尔”

 

它是塔吉克斯坦穆尔加布市所在的

 

穆尔加布河湿地

 

人称萨雷兹帕米尔

 

(塔吉克斯坦穆尔加布市周边的河流湿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也是塔什库尔干县

 

沿着河流湿地分布的

 

塔克敦什帕米尔、卡里库帕米尔

 

及萨雷库帕米尔

 

(塔什库尔干县金草滩湿地景观,属于萨雷库帕米尔的一部分,摄影师@水冬青)

 

 

 

所有这些高原腹地的高山草场

 

和高原外围的各种“帕米尔”一起

 

成为“帕米尔高原”名字的由来

 

(帕米尔高原水系和高山草场分布图,制图@张松楠&张琪/星球研究所)

 

 

 

放眼人类历史的长河

 

这众多的“帕米尔”

 

其实也是周边文明的先民们

 

在高原建立的早期连接

 

早在张骞到来之前

 

来自东西方世界的

 

不同族群、语言、文化、宗教和艺术

 

便已在此共存、连通、融合了数千年

 

(请横屏观看,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墓群拜火教遗址,是一片人工堆积的东、西向黑白条石滩,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摄影师@巫新华)

 

 

 

在这些古老连接的基础上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

 

张骞身后

 

诞生出更为伟大的丝绸之路

 

规模更大的、由各国官方推动的

 

商队、僧侣、军队

 

继续在帕米尔高原穿梭

 

进行艰难但伟大的连接

 

(丝绸之路帕米尔高原段路线变迁,制图@张松楠&张琪/星球研究所)

 

 

 

其中最著名的一条通道

 

便是南部的瓦罕河谷

 

它凭借着狭长平坦的地形

 

沿河分布的绿洲村镇

 

以及河谷尽头海拔较低的山口

 

逐渐成为丝绸之路南线

 

跨越帕米尔高原的最重要廊道

 

有了“瓦罕走廊”的美名

 

(请横屏观看,瓦罕走廊风光,摄影师@汗斯)

 

 

 

东晋高僧法显

 

唐代高僧玄奘

 

13世纪的威尼斯探险家马可·波罗

 

等中外探险家

 

都曾经从瓦罕走廊穿越帕米尔高原

 

将一路的艰难险阻

 

铭刻在东西方的历史里

 

这里是法显笔下的

 

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

 

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砾石。

 

遇此难者,万无一全。

 

(出自《佛国记》,图为瓦罕走廊风光,摄影师@汗斯)

 

 

 

是玄奘笔下的

 

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

 

地碱卤,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

 

遂致空荒,绝无人止。 

 

(出自《大唐西域记》,图为瓦罕走廊风光,摄影师@汗斯)

 

 

 

是马可·波罗笔下的

 

我向你保证,

 

因为帕米尔高原极度寒冷,

 

连火焰也变得不像别处那样明亮,

 

甚至颜色也变得不同,

 

没法把食物彻底煮熟。

 

(出自《马可·波罗游记》,本书没有统一原稿,故流传下诸多版本,加上翻译年代不同,细节文案会存在差异。本文描述译自英文版游记的瓦罕有关章节,图为瓦罕走廊村庄风光,摄影师@汗斯)

 

 

 

而比最初的连通更重要的

 

是二十多个世纪里

 

高原周边各个文明的长久守护

 

瓦罕走廊深处

 

仍有一座座古老的堡垒遗址

 

贵霜帝国的军人曾在此

 

守望往来东西的旅者

 

守望瓦罕走廊的辽阔

 

(俯瞰瓦罕河谷的延充堡(Yamchun Fort)遗址,建于公元前3世纪贵霜帝国时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塔什库尔干县的石头城里

 

也曾经有唐帝国的军人

 

守望天高云淡、亘古雪山

 

守望大唐边疆、丝路人潮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风光,它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前的军事堡垒,摄影师@李毅恒)

 

 

 

当时光进入了20世纪

 

尽管帕米尔高原的政治版图不断变迁

 

但由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

 

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有的帕米尔高原

 

仍在被各个国家共同守护

 

(银河下繁忙的塔什库尔干盘龙公路,摄影师@杜铭炜)

 

 

 

苏联及后来的塔吉克斯坦

 

将遍布高原的古道

 

修整为帕米尔高原公路

 

虽然常显简易

 

但也让古老的历史

 

以新的方式照亮未来

 

(塔吉克斯坦喀拉湖边的帕米尔高原公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翻越红其拉甫达坂的中巴友谊公路

 

历时十二年才修建完成

 

中巴两国共同付出巨大牺牲

 

将自古穿越喀喇昆仑的危险贸易路线

 

变成今天的壮美坦途

 

(中巴友谊公路的巴基斯坦段峡谷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连通喀什绿洲、阿赖谷地和费尔干纳盆地的

 

中吉乌公路

 

沿着当年张骞走过的路线

 

在两山夹峙间一路通畅

 

将财富与文明不断传递

 

(在中吉边境伊尔克什坦口岸排队的货车队伍,该口岸是中吉乌公路的起点,背后雪山为外阿赖山脉,摄影师@飞翔)

 

 

 

在可以回溯的过去

 

和能够预见的将来

 

更多、更现代化的工程

 

必将在帕米尔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下

 

让跨越历史的连通永远进行

 

让文明之间的交流不断延续

 

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畅通

 

(帕米尔高原主要跨国公路示意,制图@张松楠&张琪/星球研究所)

 

 

 

也许有一天

 

曾经因阿富汗局势不稳

 

而变得封闭、破败的瓦罕走廊

 

也将变得安定、富足

 

甚至建起现代化的公路、铁路

 

让货物、使者和游客

 

像人类历史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那样

 

继续从这里穿越帕米尔高原

 

让瓦罕走廊重新成为连通东西方的纽带

 

让文明间伟大的连接

 

在历史的新篇章中不断续写

 

(阿富汗境内的瓦罕走廊风光,摄影师@汗斯)

 

 

 

也许到那时

 

这个欧亚大陆上十分重要的文明枢纽

 

会在新的世纪得到新生

 

因为地球上最伟大的万山之结

 

永远在召唤着文明的力量

 

因为雄伟的帕米尔高原

 

终将因文明的力量而闪耀

 

(请横屏观看,中国境内的瓦罕走廊东段,摄影师@高一蒙)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云舞空城  图片:徐鹰

 

设计:张琪  地图:松楠

 

审校:石晓非&李楚阳&郑艺

 

封面摄影师:任琳、汗斯

 

注1:

 

该图片由Martin Mergili拍摄,发布于imaggeo.egu.eu,依据CC3.0许可协议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查看

 

[1] 张芝联, 刘学荣. 世界历史地图集[M].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2.

 

[2]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M].地图出版社,1982.

 

[3] 姚檀栋,朴世龙,沈妙根,等.印度季风与西风相互作用在现代青藏高原产生连锁式环境效应[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9):9.

 

[4] 张传林,马华东,刘晓强.帕米尔构造结结构特征与构造演化[J].地质论评,2022,68(05):1653-1673

 

[5] 林旭,常宏,李长安,等.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演化研究进展[J].地球环境学报, 2018, 9(1):15.DOI:10.7515/JEE181001.

 

[6] 侯杨方.玄奘帕米尔东归路线的复原——基于GPS和实地考察的研究[J].历史地理, 2018(1):18.

 

[7] 李宗俊.瓦罕走廊的战略地位及唐前期与大食等在西域南道的角逐[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9(1):15.DOI:CNKI:SUN:ZGBJ.0.2019-01-016.

 

[8] 侯杨方.清代帕米尔西部、南部国界与什克南、瓦罕疆域范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8, 33(3):4.DOI:CNKI:SUN:ZGLD.0.2018-03-014.

 

[9] Xiao W, Song D, Windley B F, et al. Accretionary processes and metallogenesis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20, 63: 329-361.

 

[10] Kreutzmann H.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Pamirs[M]//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2017.

 

[11] Wang, T., Xiao, W., Collins, W.J.et al.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orogens through isotopic mapping. Commun Earth Environ 4, 110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3-00779-5

 

[12] Nie, Y., Pritchard, H.D., Liu, Q.et al. Glacial change and hydr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Himalaya and Karakoram. Nat Rev Earth Environ 2, 91–106 (2021).

 

[13] Li Z, Wang N, Chen A, et al. Slight change of glaciers in the Pamir over the period 2000–2017[J]. 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2022, 54(1): 13-24.

 

来源:文明杂志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4000米之上,43人坚守“帕米尔高原第一所”
时事
“一看到国旗就哭了”,在帕米尔高原听边境派出所的故事
时事
新闻8点见丨北京迎来“新东六环”;坚守“帕米尔高原第一所”
时事
到底什么是胃肠型感冒?该如何预防呢?
新京号
什么是美?看清美和艺术的原真面目
文化
地震发生时,什么是“正确逃生姿势”?丨城市体验官
视频
为什么是阜南?
新京号
《忧郁的牢笼》:什么是墨西哥的民族性?
文化
减少“摆拍式宣传”:什么是国际传播正确姿势?| 新京报专栏
观点
为什么是芜湖?这些不凡的企业家给出答案!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