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对话《鸣龙少年》编剧:写“学霸”的学习方法,是道大难题
新京报 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2023-12-13 15:21
编剧团队文科生偏多,在写硬核的学习部分时,大家把高三所有的教材都买了,自己做一遍题,在做到理科题的时候,编剧陈舒遇到高一的题目就已经有些吃力了。

青春励志剧《鸣龙少年》正在优酷热播中。该剧聚焦高三师生,呈现了当代青少年直面困境、突破自我的成长历程。对于剧中男主角雷鸣(张若昀饰)出场一头少白头的设定,日前,该剧编剧陈舒接受采访表示,剧作希望雷鸣的出场是有一点沧桑或者是故事感的,而且剧中很多故事涉及到雷鸣十年前的闪回,他的人物形象要做个明确的区分。“雷鸣不仅是经历过人生从最辉煌到最谷底,他还是有心魔的人,那样的情况下一个人一夜白头很正常。”


张若昀饰演雷鸣老师。


少年逆袭故事吸引人

《鸣龙少年》讲述了以雷鸣和桑夏(黄尧饰)为首的一群教师,从教育和心理辅导等角度,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帮助五位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创造高考奇迹,实现人生翻盘的故事。陈舒最初被这个故事中的“少年气”所吸引,“一群少年的逆袭故事永远是会吸引我的。”此外,陈舒表示,《鸣龙少年》的叙事模式具有理想主义气质,一帮失意的人要去完成一件基本上不可能的事,而故事本身承载的内容又是很当下很现实的。

对于《鸣龙少年》的剧本创作,陈舒坦言,第一个难点是,编剧团队文科生偏多,在写硬核的学习部分时,大家把高三所有的教材都买了,自己做一遍题,在做到理科题的时候,编剧陈舒遇到高一的题目就已经有些吃力了,“要怎么写‘学霸‘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遇到最大的难题。”

因为编剧团队相对来说都比较年轻,甚至离开校园没多久,最初写作的时候,大家更多代入的情感是在少年人物身上。因此,在第二轮剧本之后发现,雷鸣、桑夏等成年人的部分,遇到了很大的创作瓶颈。陈舒坦言,直到丁黑导演以及张若昀等主创的加入,有一个具体人物的投射和想象,到第三第四轮剧本修改时,编剧团队对雷鸣和桑夏也有了更多共情。

与300多名师生和家庭进行了访谈

在《鸣龙少年》开拍前,团队历时近一年,与300多名师生和其背后的家庭进行了访谈,以及在10余所学校走访创作。据陈舒介绍,编剧团队去上了高三的课,了解学生的学习,学校的当地情况,对家长老师等大量人物进行采访,此外,大家还会看大量的资料,看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剧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人物设定等都来源于采风和田野调查的素材。整个创作中,还有专业的学习指导、心理指导,他们运用在实践过程中被检验过高效、趣味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心理理论,为剧情的专业度把关。

在采访学生和家庭的时候,编剧团队希望把各个阶层的采访都做到,其中既有靠奖学金支撑自己学费的学生家庭,也有在北京排名前三的好学生,“我们希望能够采到光鲜亮丽的名门子弟,还希望采到寒门贵子。”比如剧中的学生李燃,他本身是由奶奶抚养长大的县城的孩子,他的人生命运会遭遇到所谓不公正的待遇,“在他身上我们探讨的是,命运的不公落在一个孩子人生的起点上,但是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未来的公平。”

在历时近一年的采风调研中,有很多刷新陈舒认知的故事和人物。最初在陈舒的概念里,学校里是没有心理老师这种职位的,但在采风中去到几乎所有中学中,心理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职务。比如,采访中的师大附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视,整个一层楼全部是心理活动教室,非常大,里面有学生的秘密树洞,每学期排心理剧,对学生进行冥想等疏导。编剧团队到师大附中进行采访的时候,有一个心理老师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95年左右的女老师,非常漂亮,活泼,对工作充满了热忱,剧中桑夏的塑造也来自于采访中遇到的这些心理老师。


剧中的桑夏老师。


雷鸣带有一点创伤后的应激综合征

剧中,张若昀饰演的男主人公雷鸣是一名天赋异禀的老师,但是他出场的时候不太符合典型的教师印象,他有点像一个社会人,或是生意人,显得有些油嘴滑舌的,头发都有白的了。在陈舒看来,由于雷鸣的成长经历,导致他从小有叛逆心理。在进入开篇故事时,雷鸣是带有一点创伤后的应激综合征,在他的概念里,绝对不会和学生做朋友,要和学生保持距离,只教他们怎么达到好成绩就行了,不需要教他们做人。所以,刚开始看到的雷鸣是有点不近人情、有点冷酷的,这个过程当中他遇到了桑夏,遇到了11班的学生。

和雷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桑夏,不顾外面发生什么事情,她都是可以自行发电的小太阳。11班的学生也是,虽然他们一个个性格迥异,他们对于雷鸣的付出是有感知的,他们也会同样回馈给雷鸣。陈舒表示,在剧情后半程,雷鸣和桑夏的教育观有一个转换和融合。“他俩一个是狼性的唯分数论、成功论,而另一个是更在意学生的人格完善,更在意学生的成长体验,最后两个人进行了很微妙的转换和融合。”

——编剧答疑——

新京报:剧中为了确保教育公平,所谓的好学校和稍微后进点的学校进行了合并,这件事情是真实存在的吗?


陈舒:
对,不管是在文本资料上还是线下的调研采访当中,我们都遇到过两校合并的案例。有一些可能是为了促进区域的经济开发,比如现在这个区需要把更多的学校资源融合在另一个区域,帮助这个区域进行房产、经济其他的文化建设开发;还有一种是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流动。在教育改革中会发现优质师资的轮岗制,也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和共享。

新京报:剧中有很多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桑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也是采访实际取材中收集到的吗?


陈舒:
对,我们前期看了非常多的心理学相关资料,采访了非常多的心理老师,桑夏的很多细节也来自于心理老师的人物原型。实际进入到剧本写作的时候,剧组特意聘请了一位心理指导,有一位资深的心理专家在进行指导。尤其是其中一集专门有涉及到青少年抑郁症话题,我们对此尤其谨慎,字字句句都得严谨。


雷鸣和学生们。


新京报:雷鸣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如何得来的?


陈舒:
树状图是学生们普遍在通用的一种思维导图的变体表述,“房树人实验”是心理学测试中一种最入门级的测试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尤其是硬核学习对编剧来说是大难题,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在上面。在前期我们会去B站,有很多学习型的博主,我们基本上都关注了,我们研究学习型博主上课的时候,在做知识输出视频的时候,怎么把干货满满的知识输出,搞出流量,并且很有趣味。我们学习他们的一些语言方式和教学方法。到最后写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位学习指导老师,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采风和调研会发现,高三“趣味学习”这个事基本不可能,一般就是题海战术,就是做卷子。但在故事中去如实地表现高三的学习其实是不看好的,是很枯燥的。在学习指导的帮助下,在不要太离谱的原则下,编剧团队创作出一些相对来说更视觉化的或者是更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比如雷老师的唱K背单词,历史老师会用飞花令教学生背知识点,地理老师用打太极来教洋流,这些都是在学习指导的帮助下来完成的。

新京报:剧集第一集节奏非常快,但到第六集的时候才进入到全剧“考学学习”的主事件。从第一集到第五集的篇幅,大多集中在对学生和老师个人困境的描写,这种节奏安排有着怎么样的考量?

陈舒:
这也是我们编剧团队从写作开始,直到导演拍摄,包括做后期的时候,一直萦绕着我们,都在担心的问题。我们会觉得主叙事就是逆袭考学这件事,(如果进入得慢)观众会不会不愿意跟随追剧了。后来丁黑导演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底气。我原本都做好心理准备了,导演可能会要求编剧把节奏调快点,但是导演没有要求编剧加快速度,他让我们把前五集的内容更扎实地进行捆绑,写得更实在,更具有现实性。在导演看来,说到底人物是最重要的。我们前面用了五集都是在塑造人物,雷鸣、桑夏,11班的五个少年,他们是怎么样的人,他们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他们渴望什么样的人生,他们所期待的改变是什么。只有当前面充分建构起观众和角色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这个人就是我,或者这个人很像是我身边的某某人,真实的情感建立起来以后,后面观众才会顺理成章地追看剧情,真正愿意跟随这些角色一起经历他们的命运。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王心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玮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精神糖果”背后的隐忧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谱写雪域青春史诗
娱乐
大戏看北京4月文艺资讯丨《长城》音乐会以旋律传递精神
娱乐
一个真正的“士”,不言告别丨纪念裘锡圭先生逝世
文化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音乐剧《速记员》以笔为剑破困局
娱乐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北京曲剧《龙须沟》呈现市井人家奋斗史
娱乐
大戏看北京3月文艺资讯丨音乐剧《理想之城》书写奋斗
娱乐
卢梭,一位孤独漫步者的自我重塑
文化
“大戏看北京”春节特刊暨2月文艺资讯丨新春舞台奏响华彩乐章
娱乐
他们在“大风车”里寻找童年与未来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