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三地党委的决策部署,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三地人大常委会决定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立法”作为2023年立法协同项目,共同组织起草,当年同步通过、同步实施。
今年11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率先表决通过了《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11月29日、30日,天津市、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相继通过了《决定》,均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决定》紧密围绕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对需要三地共同推进的事项,固化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明确工作方向和措施,为增强三地协同创新工作的协同性、进一步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供法治保障。”12月12日,三地人大常委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决定》的相关内容和特点,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公室主任王荣梅在发布会上如是说道。
看点1
支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创新功能互补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靠创新驱动,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决定》明确了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协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同时,《决定》明确了共同体建设的原则,包括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支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创新功能互补机制,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推动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有序流动、科学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看点2
集聚三地创新资源,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
《决定》明确,三地共同支持雄安新区创新发展,推动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推动创新型、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向雄安新区转移。
在北京与天津合作方面,明确要唱好京津“双城记”,将北京科技创新优势与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结合,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共同打造区域发展高地。
在北京与河北合作方面,明确要将北京科技创新优势与河北环京地缘优势相结合,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格局;加强通州区与“北三县”的创新合作,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在天津与河北合作方面,明确天津市与河北省围绕化工产业、生物制药、临港经济等加强创新合作。
看点3
明确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环节合作措施
《决定》明确三地政府职责,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解决协同创新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同时,明确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环节的合作措施,包括三地共建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实施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围绕前沿优势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健全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机制,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明确产业协作措施,包括三地协同培育重点产业链,联合编制产业链图谱,制定产业链延伸布局和协同配套政策,协同培育创新型企业。
三地共建科技园区,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共同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园区生态。协同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看点4
共建服务机制,协同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
《决定》还明确要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多措并举培育创新生态。在资源开放共享方面,共同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开放共享,推动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合作。
在人才培养使用方面,加强高等学校联盟建设,深化职业院校合作;健全职称资格、职业资格区域内互认制度,实行职称评审结果互认,鼓励双向聘任;开展人才和项目合作,协同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在资金支持方面,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鼓励设立市场化基金,完善互认衔接的科技创新券合作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协同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加快推动政务服务标准统一、资质互认、区域通办;共同建立异地迁移企业跟踪服务机制,解决企业面临的税收优惠、员工子女入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
在法治环境建设方面,健全跨区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协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三地政策法规制定的沟通协作,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共同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 追访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截至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完成工商注册登记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介绍,三地科技部门共同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协同推动京津冀高精尖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年)》,聚焦重点技术领域、重要产业方向推动京津冀“三链”有效融合,促进三地高精尖重点产业协同发展。
在推动雄安科技创新方面,高起点推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园区正式揭牌运营以来,充分发挥中关村在资本、金服、科服等方面的优势,组织11家中关村集成服务机构集中入驻园区,为企业提供一条龙式的入驻服务;通过打造“千企雄安行”产业交流平台,累计开展20余场产业交流活动,对接企业超过2000家,其中北京地区企业合计1189家,占比59.3%。
据悉,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8月30日正式揭牌运营。截至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意向选址面积达17000平方米,意向入驻率超80%。
高标准开展雄安新区应用场景示范建设。目前累计投入近1500万元科研经费,引导社会投入4000万元,聚焦智慧城市、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支持了一批北京市成熟科技创新成果在雄安转化落地。
高质量推动雄安新区创新生态培育。着力打造资源集聚平台,组织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等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产业咨询创新资源向雄安聚集,与50余家雄安新区科技企业建立合作。聚力打造品牌路演平台,整合优质社会资本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累计支持超过30家企业路演,辅导完善融资路径及优化发展计划。11月30日,在雄安新区举办中关村论坛系列技术交易活动,联合发布雄安新区新技术、新产品需求,推介11项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及典型案例,推动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匹配雄安新区创新场景。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