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专家解读丨二十连丰背后的主粮产业变迁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2023-12-12 16:09
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两大口粮之一,水稻面积波动的背后,是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实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且连续九年超过1.33万亿斤。

 

玉米、水稻、小麦是三大主粮,也是粮食增产的主力,全国粮食丰收之际,新京报记者对话专家,详解三大主粮产量背后的产业变化。

 

玉米:政策市场多方推动玉米增产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202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63亿亩,比上年增加1723.2万亩。同时,玉米单产比上年提升了6.4公斤,达到435.5公斤每亩。

 

“今年玉米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各地重农抓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尤其对耕地非粮化的管理更加严密和完善,使得粮食种植面积得到了保障。今年我们国家还选择部分县,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好保障,这对单产的提升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2022年玉米种植收益较好,今年年初农户种植积极性也很强。”农业农村部玉米市场监测预警团队首席分析师吴天龙说。


农业农村部玉米市场监测预警团队首席分析师吴天龙。受访者供图

 

在气候方面,今年玉米主产区天气条件相对良好。吴天龙介绍,“夏季台风对个别地区玉米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水淹一条线,总体上看,利大于弊,台风带来的强降水有效提高了土壤墒情,对主产区玉米生产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我国年产玉米超过5000亿斤,2023年玉米产量为5776.8亿斤。这些玉米都用在了哪里?吴天龙介绍,玉米的用途主要有饲用、工业需求两种,食用、种用、损耗等占比不高。“工业用途主要是用来制备淀粉、酒精等,今年这方面的需求较为稳定。”吴天龙说,“饲用是玉米最大的消费需求,其中,猪饲料的需求最高。”

 

今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一直较高,带动玉米消费需求,玉米市场价格也一直处在相对高位。吴天龙介绍,“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和备耕期间的玉米市场价格有一定关系,事实上,今年年初,生猪存栏量处于历史高位,饲用需求较强,带动玉米的市场价格相对坚挺,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今年秋冬,玉米成熟的季节,市场价格有所回落。对此,吴天龙认为,“今年玉米增产幅度较大,售粮进度预期较常年偏慢,而下游消费需求增量有限,价格上涨动力不足,为防止后期东北地区叠加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天气,影响销售,建议农户根据粮食质量、储存条件和自身经济状况把握售粮时机。”

 

水稻:种植结构调整 科技攻关向质量倾斜

 

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两大口粮之一。中国水稻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徐春春介绍,今年水稻生产呈现两减一增的现象,面积有所降低,总产量略微下降,单产提升。


中国水稻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徐春春。受访者供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34亿亩,比上年减少751.6万亩,这不是水稻面积首次减少,“十三五”以来,我国水稻面积7年中有5年减少,除了灾害、成本、市场等因素,主要还是粮食品种内部的结构调整。“关于面积,从统计数据看,2022年黑龙江水稻面积同比减少近400万亩,2023年水稻面积也在减少,主要是扩种市场需求较大的玉米和大豆。”徐春春说。

 

黑龙江是粮食主产区,也是水稻生产大省,徐春春说,“我国南方水稻生产主要是早稻种植波动较大,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重视下趋于稳定;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增长较快。比如2000年,黑龙江只有2400万亩左右,到2017年,面积最大时达到5900万亩左右。2021年、2022年,黑龙江水稻面积连续两年下降。”

 

水稻面积波动的背后,是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徐春春说,“面积变化,主要是内部结构调整的结果,当前我国水稻生产和供应相对充足,且市场需求比较稳定,而玉米大豆等饲料作物的市场需求则在不断提升。事实上,水稻减少的面积,很大一部分都是种了玉米大豆等。从科研上看,水稻育种的攻关,在保障丰产稳产的基础上,目前也更偏向于提升水稻的质量,开发优质产品。一方面,我国水稻的平均单产已经连续三年超过470公斤每亩,今年又创造了475.8公斤每亩的新纪录。另一方面,我国优质水稻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

 

2023年8月,台风带来的暴雨,给东北水稻产区造成了一定影响,这是否会影响水稻最终的总产量?徐春春说,“我国水稻种植分布非常广,从东北到华南都有,局部的气候灾害确实会给当地带来影响,但区域之间的互补性,使得总产量受到的影响不大。比如今年,大家都比较关注黑龙江五常的水稻受灾情况,但同时,长江中下游的水稻生产情况非常好,尤其是中晚稻,是一个风调雨顺的生产季,这保证了全国水稻的生产和供给。”

 

小麦:烂场雨下如何保住稳产

 

小麦是我国居民两大口粮之一,也是夏粮最主要的作物。我国是世界小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常年种植小麦3.5亿亩。

 

2023年夏季,我国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在麦熟之际,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烂场雨,大量麦田受损,这也使得今年的夏粮生产遭遇了困境。但即便如此,小麦产量也只下降了0.8%,比上年减少22.7亿斤,总产量达到2731.8亿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说,“科技支撑是基础,这些年来,我国小麦单产一直在稳步提升,通过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集成示范和辐射带动,小麦平均亩产由2006年的306公斤,增加到2023年的389公斤,单产增长了27%;小麦总产实现了三级跳,跃上1.3亿吨台阶,居全球首位。这一数据,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0%左右,比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小麦出口国高出70%。”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受访者供图


对小麦来说,2023年是大灾之年,大灾之年的稳产尤其艰难,针对2023年小麦收获季节黄淮海麦区出现的持续性降雨,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穗发芽和倒伏现象,“烂场雨影响了小麦生产,但中央和地方迅速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减灾减损工作,采取超常举措抢收小麦,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损失,也使得今年小麦生产的总体损失降到了最低。”刘录祥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及时组织栽培、机械收获、加工、贮藏等领域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56人,快速组建了黄淮南片、黄淮北片、北部冬麦区、长江中下游等4个应急工作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做调研,提出了优选机型、适时抢收、择场晾晒、低温烘干、分类入库等抢收入库建议方案,配合主管部门现场指导、快速应对,确保小麦颗粒归仓,保障夏粮丰收。”

 

及时的政策及金融措施,也有效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当烂场雨发生时,政府第一时间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分类分级抢收抢烘等各项措施落地。当时除了少部分严重穗发芽已经无法挽救的,大部分处于萌动状态的还可以做饲料,还有一部分受影响不大,加紧烘干后仍可做食物,所以采取了不同的应急措施,将粮食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小麦落实全成本保险,降低农民损失,稳定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刘录祥说。

 

小麦是大田作物,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天气,但科技的发展,区域的互补等,使得我们有了更强的防灾减灾能力,“我国小麦领域的科研力量和水平,都处在世界前列,同时小麦未来也还有很大的增产空间。”刘录祥说,“过去40年、30年、20年、5年我国小麦单产增长率分别为2.7%、2.1%、1.8%、1.3%,呈增速放缓趋势,但保守预计,‘十四五’期间单产年均增长将保持在1%以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作为主粮兼口粮的小麦,也是提升的重点。小麦占粮食总产量的20%,这意味着,小麦未来要增产200亿斤以上。按照当下1%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增产的同时,品质也已经成为小麦育种攻关的重点,我国小麦制粉中70%以上用于面条、馒头、饺子等面食制作,面向未来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消费需求,加快培育高产并适合中国大宗蒸煮产品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是当前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时代精神的特工:从007看世界政治格局风云变幻50年
文化
金钱、死亡与忧患:卖保险,一桩关于生老病死的生意
文化
民法典如何回应“中国之问”与“时代之问”
智库
你可能正在给孩子看“儿童不宜”的图画书
文化
2020,有些人与事,不该被我们遗忘|年度回顾
文化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120本书单|人文社科
文化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120本书单|文学艺术
文化
陈浩基:与其说网络有原罪,不如说是人性有缺陷
文化
城市中的奇幻动物故事,也诉说着人的境况
文化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