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2日上午,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管庄站施工现场,两台混凝土泵车轰鸣,正在进行车站主体结构封顶施工。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几十公里外的平谷站也在进行最后的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新京报记者在探访时获悉,这两座车站分别是22号线朝阳段、平谷段首座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的车站。据市重大项目办和京投轨道公司介绍,预计12月底前,城市副中心站也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届时22号线累计10座车站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12月12日,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平谷站,工作人员在现场施工。当天,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管庄站和平谷站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探访1:管庄站
越行站设计,将方便周边10万居民的出行
上午9点,位于朝阳区的平谷线管庄站,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多位施工人员站在钢筋搭建的车站主体结构顶部,和混凝土泵车相互配合,进行车站主体结构封顶作业。
12月12日,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管庄站,工作人员在现场施工。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平谷线全线21座车站中,地下站18座、高架站3座,其中换乘站共12座,开通后可与地铁八通线、6号线、10号线、14号线、17号线、28号线和M101线等线路实现换乘。
管庄站是22号线西起的第7座车站,为全线12座换乘站中的一座,未来将与既有地铁八通线换乘。车站总长281米,宽24.5米,是一座三层三跨框架结构的车站。
“车站主体为地下三层四线、侧式叠落站台,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之深度、结构之复杂在市内地铁车站中都是少见的。”北京建工集团22号线08标生产经理常城称,管庄站采用的三层四线设计,属于越行站,相比大多数地铁站双线设计,站内设有越行线,方便后期快车越行、慢车停靠。
京投轨道所属快轨公司副总经理张春旺介绍,地铁22号线建设过程中需多次穿越市政道路、桥梁、铁路、河湖,仅朝阳通州段30公里就要穿越四环路、五环路、东北环铁路、南水北调工程、京承铁路、京哈铁路、京通高速、北运河、运潮减河、潮白河等风险源,对地铁施工工艺工法和安全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
张春旺称,为方便乘客出行,提升乘客舒适度,22号线全线换乘站比例达60%,施工过程中与既有线换乘改造的站点也是本条线路的建设难点。记者探访的与八通线换乘的管庄站,以及与14号线换乘的红庙站均需在确保既有线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增建换乘厅,需要同步面临地下水位升高、管线改移复杂等工程建设的各种制约因素。好在,随着12日最后一方混凝土的顺利浇筑,管庄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张春旺介绍,管庄站的建成将方便周边10万居民的出行。
探访2:平谷站
马昌营至平谷站区间12月底前盾构始发
众所周知,地铁22号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首条跨省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线路西起朝阳区东大桥,东至平谷新城,途经朝阳区、通州区、河北省三河市、平谷区等地区,22号线串联了CBD核心区、定福庄组团、城市副中心、河北燕郊、平谷新城等重点功能区。
12月12日,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平谷站,工作人员在现场施工。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上午,新京报记者同步探访了22号线的另一座重要车站——平谷站,该站为22号线的终点站,具备地铁车辆交叉渡线功能。“平谷站总长度为493.8米,标准段结构宽度为22米,是全线最长的一座车站。”张春旺介绍,平谷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同样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主体结构采用双层双跨,局部三跨的箱型结构。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平谷站主体结构封顶的同时,马昌营至平谷站盾构区间正在进行调试工作,计划于12月下旬实现盾构始发,为保障线路平谷段贯通奠定基础。
新进展:
城市副中心站12月底前主体结构封顶
除了记者探访的两座车站,全线其余施工也都在稳步推进。市重大项目办轨道一处一级主任科员杨承杉介绍,预计到2023年底,也就是12月底前,城市副中心站也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届时,22号线累计实现结构封顶车站将达到10座,分别为:朝阳段的管庄站,通州段的北关站(6号线预留车站)、城市副中心站、政务中心站、政务中心东站,河北段的神威大街站、潮白大街站,平谷段的马坊站、马昌营站、平谷站。
杨承杉透露,22号线是国内第一条集地铁快线、市域快线于一体,预留了与城际网互联互通条件、实现“多网融合”的创新线路,将在北京第一次实现快慢车运行、不对称发车、多交路运营等运营组织方式,“22号线将采用市域D型车8辆编组,设计时速为地面及高架段最高速度每小时160公里,地下段最高速度每小时120公里。”
地铁22号线建成通车后,北三县到城市副中心将实现最快9分钟通达,北三县到CBD地区(东大桥站)最短时间约为32分钟,平谷区到CBD地区最短时间约为55分钟,平谷、三河乘客可以乘坐这条期盼已久的区域快线直接进入副中心和核心区,有效缓解跨界道路的交通压力。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薛珺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