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江苏苏州:阔步科创“新长征”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京报 记者 揭明玥
2023-12-08 10:58


近日,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2023年度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榜单中,苏州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包揽前四席。2023年2月,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榜单出炉,苏州市位居第七。在江苏省内,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已连续12年稳居首位。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未来五年显著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据新华社报道,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苏州、南京等地,深入工业园区、企业、科学实验室等进行调研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近年来,苏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创新动能强势迸发,企业培育、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人才集聚、生态营造等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


江苏日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研发生产新型高透光学导电薄膜材料。袁新宇 摄


企业培育

苏州有效高企数超1.35万家


机动车进入自动驾驶后,可以自动识别红绿灯、自动根据车流量变速变道、自动避让行人,甚至在地库还能自动寻找车位再泊车……11月下旬,记者在苏州市相城区体验了一把自动驾驶。这些常出现在科幻电影的场景,如今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而提供这一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是位于苏州北站对面的Momenta公司。


Momenta副总裁黄驰介绍,Momenta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自动驾驶公司,专注于打造“自动驾驶大脑”,利用AI算法的提升来改进驾驶的安全性与效率。公司曾连续两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的“50家聪明公司”榜单。目前,公司已与上汽集团、通用汽车等多家国内国际顶级车企和一级供应商达成合作,联手打造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公司总部选择落户苏州,与相城区致力建立全球无人驾驶产业高地的定位密不可分。自公司成立起,政府给予了定制化的政策服务,涵盖产业研发、行业发展、商业落地等各方面。”黄驰说,自动驾驶作为一项全球前沿科技,当地政府在政策探索上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样位于相城区的苏州挚途科技有限公司深有同感。无论在苏州高铁新城、全国高速干线,甚至中蒙边境策克口岸,都有他们的项目落地。“这些成果背后都离不开政府支持。”挚途科技CEO杜一光说,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国内首家由主机厂发起的自动驾驶公司,专注于商用车领域自动驾驶。自主研发的鹰腾系列自动驾驶系统构建了从感知、运算、规划到车辆控制的全流程自动驾驶技术链,多项指标行业领先。公司面向干线、工厂、环卫等多场景提供无人驾驶及智慧物流解决方案。2021年,公司成立全球首个智能运力服务平台,目前已正式投入运营的线路超50条,累计商业化运营里程超3000万公里。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苏州持续加大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力度,先后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细则、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等系列政策,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组织实施瞪羚计划、独角兽培育计划,加快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


据统计,2022年,苏州市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31家,目前总数突破1.35万家,居全国第四。截至2023年12月6日,苏州科创板上市公司累计达55家,居全国第三;获评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30家,累计401家。


11月24日,2023年江苏独角兽企业暨高新区瞪羚企业评估结果公布,苏州获评省独角兽企业1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73家、高新区瞪羚企业384家,三项指标持续位列江苏省首位。相比2022年,三项指标均实现增长,尤其是独角兽企业数量,在2022年实现个位数突破的基础上增长70%。


图为:苏州高铁新城城市风景图 苏州相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创新

四大主导产业“崛起成峰”


“以这个飞机门边梁为例,若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新工艺,制作时间可从3-4小时缩短至20分钟,既节省生产周期,也降低碳排放。”在位于苏州常熟高新区的中国恒瑞有限公司展厅,研发工程经理邓新全介绍,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由碳纤维和树脂基体组成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抗腐蚀等特点。


展厅中,记者看到了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汽车轮毂、海上风电叶片主梁等,甚至还有一架机身部分全部采用碳纤维结构的“飞行汽车”。恒瑞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顾勇涛说,经过十余年发展,公司已成为中国汽车碳纤维零部件供应领域龙头企业,为全球首个打通碳纤维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闭环的企业,填补了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量产领域的空白,推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制造、航天航空、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曾参与工信部、科技部的国家重要专项并联合制定行业标准。“选择落户常熟高新区,其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是最大的考量因素,目前公司也已深深融入高新区的产业链、创新链。”


“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率经贸代表团访华,中法双方36家企业签署绿色、创新等领域18项合作协议,恒瑞公司旗下的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就作为中方企业代表受邀参会并签约。”常熟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补充道,经过多年培育,常熟高新区已形成以汽车核心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为特色的支柱产业,并加快布局新能源“三电”、氢能与燃料电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苏州不断优化科创空间布局,目前已形成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4家国家级高新区,汾湖高新区等7家省级高新区(含筹)的发展格局。2022年,11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市64.2%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4%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创造了全市46.4%的地区生产总值、61%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个高新区的‘王牌产业’各有侧重,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发力生物医药产业和纳米技术应用、太仓高新区聚焦航天航空产业等。”


记者了解到,苏州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2022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5%。2023年前三季度,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万亿元,其中电子、装备两个万亿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29.1%和32.7%;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1173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4%。


为了更好地承接优秀企业和优秀科创资源,苏州2022年又开始规划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等。2023年7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涵盖苏州吴江、上海青浦、嘉兴嘉善三个片区,将重点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等产业。


近年来,苏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金鸡湖畔迎来蝶变腾飞。 张光科 摄


平台建设

“组团”攻克“卡脖子”技术


“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但也要协作,将更多环节融入进来,共同‘出题’‘解题’,才能在技术、产品、应用等各阶段创新的‘硬科技’上快速突破,这也是加快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最大的意义。”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副主任、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院长徐科说。


半导体产业是苏州的名片,也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强引擎”。自2006年布局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已培育设备辅材、衬底外延、器件、下游应用等相关企业80余家,形成了完整产业链,集聚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会聚10多位国家级重点人才。2021年3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也落户园区。


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是国创中心(苏州)的建设主体单位。徐科介绍说,目前中心有核心研发和运营团队近300人,建有研发和产业化场地2.1万平方米,布局材料生长创新平台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已服务全国120余家单位。在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全国范围内合作共建了31家联合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在大尺寸氮化镓材料、全彩Micro-LED、同质外延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成立规模3亿元的科技专项基金,已引进孵化创新团队30余个。2023年9月,国创中心总部基地开工建设,“这将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助力我国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关键设备的自主化和国产化制造进程。预计到2030年,园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可新增千亿产值。”


度亘核芯光电技术(苏州)有限公司于2017年落户苏州工业园区,是一家以高端激光芯片的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竞争力的IDM光电企业。2022年11月,度亘980nm单模激光泵浦源成功研制,解决了长期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技术难题,部分技术达到甚至领先国外同型参数指标,实现了从外延材料、芯片到模块的全制程完全自主可控。“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光通讯、海底通讯、光纤陀螺等领域,目前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并在国内相关单位实现应用。”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杨国文说。


“重大科创平台赋能下,国内‘充电桩芯片第一股’东微半导体、‘科创板车规芯片第一股’纳芯微等均诞生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半导体产业发展正大步向前。”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我国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字号”载体纷纷落户,苏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地级市。“2022年起,苏州又引导建设一批‘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组团’攻关关键重要技术,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集聚

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从1.0升级到4.0


国内“纳米微球第一股”纳微科技,也是在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从“0”到“1”的突破。17年前,江必旺放弃世界500强企业首席科学家的高薪,从美国回国。“那时,在国外企业固有印象中,中国企业只会拷贝不会创新,我研究的微球领域在国内还是空白,决定回国就是想做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改变国际对中国企业的偏见。”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必旺回忆,2007年,他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到苏州创新创业,获得首批“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立项支持。


11月下旬,记者来到纳微科技,刚推开江必旺办公室大门,就看到办公桌上堆了约2米高的文献和书籍。“回国时托运10个箱子,装的都是这些文献和实验用的瓶瓶罐罐。”江必旺告诉记者,选择将公司落户苏州,除了政府对研发资金的大力支持,更因为苏州是全国首个将纳米和生物医药放在一个园区的城市,如此超前且科学的规划,很适合公司定位。近年来,公司发展的每个关键期,苏州市政府也都给予了最大支持。


“微球是一类纳米尺度下呈现圆球形材料的统称。若没有微球,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一片药也制造不出来,手机电脑等显示屏亦然。”江必旺解释道,通过十余年努力,公司已建立全面的微球精准制备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体系,自主研发多项核心专有技术,成为目前世界上少数几家能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主要产品打破了生物医药及平板显示等领域关键材料长期由国外厂商垄断的格局,对外已推广至欧美等地区。同时,颠覆了国外现有色谱填料生产技术,开发出世界首创的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


“2007年,苏州在全国率先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即‘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开启招才引智1.0版,吸引了一批像江必旺这样的科技领军人才。”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早于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时间。2010年,立足1.0版,苏州延伸出8个姑苏人才“子计划”,包括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等创新创业群体,构建出人才资源梯次开发矩阵。2016年,提出“人才新政40条”,搭建起“金字塔”式人才政策体系,招才引智正式从2.0版进入3.0版。2020年,又出台《关于加快人才国际化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大力引进产业升级急需的专项人才等。


经过17年实践,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内涵不断深化、拓展和完善,“含金量”持续提升,对顶尖人才支持力度更是上不封顶,在产业科创人才招引上,实现了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截至2023年11月底,苏州市已累计引进10个顶尖人才团队和46个姑苏重大创新团队,姑苏创新创业人才近3500人。


生态营造

以科创立法护航创新生态构建


11月中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2022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成果,苏州位列全国第六,这也是苏州连续12年榜上有名。“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2023年7月起,《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作为苏州市首部科技创新综合性地方法规,《条例》不仅将苏州推动科技创新的成功做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予以固化,而且瞄准苏州紧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提出了科技创新的突破方向,对苏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在不少方面都有突破,我们希望用改革之力激发创新活力。”该负责人举例说,苏州在江苏省首创设立基础研究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提出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并明确建立面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制度;在省内首次提出将财政性资金设立的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比例,从不低于70%提高到不低于80%,全省最高、全国领先,以更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等。


近年来,为了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苏州市全面发力:持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推出“科贷通一行一品牌”衍生特色融资产品,2022年为全市1886家科技型企业解决贷款87亿元;推进沪苏科技协同创新,进一步完善开放创新体系,用好中新、中德、中荷等高层次开放平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离岸创新“苏州模式”,累计建设海外离岸创新中心达26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238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稳定合作,建立各类产学研联合体1500多个。


2023年5月底,苏州市科技自立自强专题培训班在深圳举行,旨在近距离学习深圳先进的科技创新路径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经验,提升科技干部队伍工作能力。10月底,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千村万企、千家万户”大走访工作,处于成长阶段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中小企业是此次走访重点之一……在苏州,从企业到产业、从载体到人才、从政府到市场,科技创新热潮处处涌动。


近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在走访调研苏州市部分企业时强调,要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完善配套政策,优化服务举措,为创新型企业开展研发、招引人才、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要瞄准数字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列提供坚实支撑。


5月21日,苏州发展大会科技创新论坛举行。 苏州市科技局供图


数说苏州科创


·11737.3亿


2023年前三季度,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万亿元,其中电子、装备两个万亿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29.1%和32.7%;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1173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4%。


·55家


截至2023年12月6日,苏州科创板上市公司累计达55家,居全国第三;获评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30家,累计达401家。


·10个


截至2023年11月底,苏州市已累计引进10个顶尖人才团队和46个姑苏重大创新团队,姑苏创新创业人才近3500人。


新京报记者 揭明玥

编辑 邓淑红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揭明玥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中国答案启新程

相关推荐
“最强地级市”,由制造大市向智造枢纽蜕变 | 新京报专栏
观点
长三角地区“新春第一会”:抓项目、建产业、促创新、造环境
财经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新质生产力热潮持续涌动——开年中国经济一线观察
新京号
营商环境成金字招牌,“科创沃土”无锡滨湖签下超五百亿引资大单
财经
超2万字!从十个方面理解芜湖
新京号
昆山如何“再出发”
时事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全文来了
新京号
新闻多一度丨周光召逝世,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2位还在世
时事
北交所公司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企业实现新跨越
北交所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