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落实新中考改革,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就地取材开发跨学科课程
新京报 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2023-11-28 16:23
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看来,新中考改革释放出孩子们更多的时间、空间以及在校的学习精力,对于原有的15门国家课程,学校不断增加其综合性和实践性。

校园里挂在枝头的柿子摇身一变,成为了生物课、劳动课、美术课等多门课程的重要素材;初一开设的科学课中,多了小实验,动手操作机会也多了;物理课上的实验更是好玩又涨知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升……北京新中考改革方案公布后,随即启动了中考改革质量月大调研活动。11月27日,新京报记者走进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课堂,观察了解中考改革后学校的新变化。


多学科老师共同研发“柿柿如意”综合实践课程


“要慢慢搅拌,你们看现在的状态已经跟之前不一样了。”11月27日上午,该校生物老师冯银平正站在讲台上,带领着初一10班的学生制作“柿子果丹皮”,在这之前需要将柿子熬制成比较浓稠的状态。讲台下,学生们两两一组正在将柿子掰开,裹上面包糠,经过烘烤之后,就会变成美味的柿子果脯。


生物教师冯银平指导学生搅拌柿子酱,后续将其制作成柿子“果丹皮”。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这是该校研发的“柿柿如意”课程,涉及美术、语文、生物、地理四大学科。记者了解到,根据北京新中考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均列为了考核科目。不再有中考分数的压力,如何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成为了学校老师们思考的问题。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副校长骆玉香表示,学校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开发了综合实践课程“柿柿如意”,“学校教学楼前面有一排柿子树,每到成熟的时候,金黄的柿子挂在树上,常常引来同学们的驻足仰着头看,有的时候还会跳起来试图摘柿子,也有学生会问老师一些问题,比如柿子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柿子的种子在哪个部位?柿子不熟的时候为什么是涩的、如何去除涩味?柿子的原产地在哪里等等。”


生物课上,学生们分组制作柿子果脯。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骆玉香表示,基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学校汇集了劳动教育组、生物组、地理组、美术组和语文组共同研发了课程,劳动课上,介绍摘柿子的工具以及使用方法,然后带领学生们亲手采摘柿子。美术课上,学生们绘出美丽的柿子图,在绘画中了解柿子树、柿子叶、柿子外形特点。语文课上学生们欣赏相关诗文,感受有趣的柿子文化;地理课则追寻柿子的原产地,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人地协调观。生物课上,学生们会解剖柿子,探究柿子的内部结构,学会用柿子制作“果丹皮”、“果脯”“柿子酒”“柿子醋”等。“让学生们全方位了解柿子的相关知识。”


结束课程的冯银平告诉记者,制作柿子“果丹皮”和果脯的过程,可以增加学生们对于柿子树及其果实柿子的理解,“这其实是农产品的初步加工,学生们能在体验探究和实践中,享受到动手的快乐。”


教学中增加实验,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将梯形玻璃砖摆放在对应位置上,打开激光笔,看绿色的激光线在玻璃砖里经过,再标注好相应的位置,画出光线在玻璃砖里的路径……11月27日上午,该校初二4班学生卢泓希正按照物理老师张晓慧的讲解,完成实验。


卢泓希正在描绘光的折射路线。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这节课上,张晓慧讲解的是“光的折射”实验。她告诉记者,这节课主要是引领学生探究光的折射是如何发生的,进而得出光的折射规律,再引导学生将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记者注意到,在实验开始前和进行中,张晓慧不时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何选用梯形玻璃砖、如何描绘光在玻璃砖中的折射路径、如果要清楚地画出入射光线的折射路径,需要做几次实验,等等。卢泓希和其他同学们一步步开始了光的折射探究。


张晓慧为学生们讲解光的折射。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注重打通知识,将之前学到的光的反射相关知识,迁移到这节课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验、去表达,进一步探索实验背后的物理本质。”张晓慧说道。“实验挺有意思的,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光的折射原理和它的现象。”实验结束后,卢泓希告诉记者,新学期开始后,实验课多了许多,也比此前的实验过程更加细致,“对我们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帮助很大。”


根据新中考改革方案中,物理80分的分值中,实验操作部分为10分。物理也是六门考试科目中,唯一有实验操作的科目。如何提升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张晓慧表示,随着北京新中考改革的推行,物理教学的中心也更加向实验倾斜,“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我们也在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和探索。比如在初一年级,我们就在科学课中开设实验课程,激发学生做实验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初二、初三物理实验的学习夯实基础。”


老师自制教具,学校探索多元考查方式


课堂之外,老师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实验能力。


物理教师们在设计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同时,不断进行物理自制教具的开发和学生实验器材的改造,“通过更直观的教具,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对于学生,我们也鼓励他们自制学具,定期开展物理学科月活动,引导学生们用身边的物品进行低成本的实验,这样潜移默化地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张晓慧告诉记者,粗略统计,物理组已累计自制了二三十件实验教具,其中部分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物理老师们自创了许多教具,图为焦耳定律实验器材。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该校物理老师段巍指着自制的焦耳定律实验器材向记者解释,“这是在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使用的器材,把课本上的两个电阻改成三个电阻,丰富了实验数据;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时,由于要用到混联电路,学生接触很少,为了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通过两个相等电阻的电流有所改变,我们用到了数显电流表分别与这两个电阻串联,这样在实验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电阻电流的关系。”


物理老师李红艳展示了通过拆解电吹风机而制作的实验器材,“通过展示吹风机内部结构,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吹风机在冷风档和热风档工作时,内部电热丝工作情况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能理解,生活中的多档位用电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来改变功率,从而实现档位转化的。”


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看来,新中考改革释放出孩子们更多的时间、空间以及在校的学习精力,从学校层面而言,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始终要保证学生能学足、学好,对于原有的15门国家课程,学校不断增加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学校也在秋季学期开设了六十多门校本选修课,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再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秋季学期即将落幕。北京全市初中生也将迎来新中考改革后的首次期末考试。各科在考试形式上有哪些新动态?任炜东表示,结合中考改革方案,学校会在区域教研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情况,调整相关科目的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比如道德与法治,我们会更多结合生活里的相关议题,探索更开放的开卷考试的方式;物理学科,我们也会增加一些实验的考试项目、实验过程的记录等等。”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菲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24家地市级教科研机构共建,数智课堂循证教研联盟正式成立
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召开
新京号
北京中小学“上新”人工智能通识课,“学什么”“怎么学”?
教育
芜湖市教育局最新通知!
新京号
北京大学发布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新京号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丨东城区优秀教学成果展第五期
新京号
北京海淀晒出学生读书征文数据,倡导开展全学科、全领域的阅读
教育
北京中考政策来了,满分510分!招生规模公布!
新京号
北京2025年中招政策发布
新京号
北京2025年中招政策发布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