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农业科技如何改变生活?中国农科院发布十年创新重大成果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2023-11-23 21:05
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十年中,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学发现,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点,创制了一批重大产品。

发现水稻“自私基因”、破解西红柿“风味丢失”之谜、攻克马铃薯育种难题、揭示烟粉虱“基因偷窃”路径、鉴定水稻高产基因中的“尖子生”、打破禽畜种业“卡脖子”困境……


11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这十年”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多项中国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并介绍了农业科研体制创新经验。


创新农业攻关模式 服务产业重大需求


农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然而,农业科研往往耗时日久,一个品种的诞生,可能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培育,如何才能让农业科研真正为产业的发展服务,摆脱传统科研模式的影响?


“2013年,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农科院启动了科技创新工程,”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介绍,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的目标,是以机制创新撬动院所改革,以稳定支持增强创新能力,以重大成果驱动农业农村发展。


科技创新工程以“任务清单”的模式,对标国家重大战略、产业重大需求等,据介绍,中国农科院围绕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重大农业科研任务,凝练提出种子、耕地、生物安全、农机装备、绿色低碳、乡村发展等6个重点领域,提出“十大使命”和“十四五”期间的78项重点任务清单,组织跨学科跨团队开展重大任务联合攻关,突出协同创新,促进“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相互流通,构建整体性强、流动性强的全新科技创新组织模式。


“过去十年中,中国农科院实施了多项鼓励和促进创新的方法,比如按照学科体系的研究方向,将全院34个研究所原有的1000多个课题组,优化整合为330个科研团队,建立以科研团队为创新单元和创新主体的科研组织模式。团队实行首席负责制、首席接续机制、使命任务引领机制和团队调整退出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院所职责使命持续开展科研攻关,为解决重大农业科技问题。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再如建立以稳定支持为特征的科研投入机制。对科研团队围绕学科方向的科学研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吴孔明介绍。


十年间,科技创新工程撬动效应显著,据介绍,中国农科院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500项,直接经费资助总额达18.1亿元。自2016年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来到2022年底,全院获批牵头项目182项,总经费达55.5亿元。


众多创新工程成果 保障粮食安全供给


“过去十年,在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撑下,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在种质资源保存方面,新增入库资源11.2万份,增长了26.3%。”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周文彬说。


2022年7月,周文彬团队在水稻中研究发现了一个水稻高产基因,能够同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仅靠这一个基因,就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而这一发现,正是在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撑下实现的。


在中国农科院,还有许多相关的成果,如破解小麦与冰草远缘杂交国际难题,团队用了近30年的时间;育成打破肉牛种源“卡脖子”的国产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数代科学家前后用了43年时间……


“没有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撑,许多科研项目可能无法坚持下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郭兆将介绍,“比如蔬菜所张友军研究员和团队破解超级害虫烟粉虱偷窃植物基因进化的秘密,用了近20年的时间。”


据介绍,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十年中,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学发现,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点,创制了一批重大产品,如马铃薯育种打破传统育种两大瓶颈,探索用杂交种子替代薯块繁殖,可将马铃薯育种周期由10-12年缩短至3-5年,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


同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日趋完善,避免粮食减产近40%。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创制出了一批重大产品,如“中嘉早17”早稻品种年应用面积超千万亩,稳居南方稻区第一位。“华西牛”“广明2号”白羽肉鸡、中新白羽肉鸭等突破性国产畜禽品种接连审定,打破国外种源垄断。


科学分析建言献策 支撑国家宏观决策


除进行科研机制创新、重大需求攻关外,中国农科院还不断加强战略研究和国家农业高端智库建设。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曹永生介绍,中国农科院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宏观政策研究与战略研判,围绕重大战略任务,将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转化为政策建议,围绕粮食安全、生猪产业、乡村“新基建”、农产品贸易等问题,形成1220余项战略研判和政策建议报告。


据介绍,近年来,中国农科院连续发布了一批产业发展报告与科技发展报告,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创设提供科学咨询和决策参考。


“我们创建了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制度,每年定期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连续5年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状况提供了窗口;连续2年发布《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绿皮书)》,为下一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参考;发布《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为全面准确把握和践行大食物观提供借鉴;2018年起,持续发布年度《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分析解读》《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等系列专项报告,”曹永生说,这些报告全面分析解读了全球农业科技前沿发展趋势,为农业科技研发布局和创新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持续跃升 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2022年,中国农科院提出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跃升计划”,据介绍,“跃升计划”在强化科研团队创新能力、巩固优化团队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将“突出国家队使命担当,优化创新机制和布局,统筹资源举院抓大事,开展以科研团队为基本创新单元的有组织科研,强化重大使命任务联合攻关,打造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增强农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科技整体跃升和高水平自立自强,支撑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在具体实施层面,曹永生介绍,“首先,将加强基础研究,建设一批科学中心。支持青年领军人才紧紧围绕前沿科学与新兴交叉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力争实现原始创新的重大突破。强化重大任务联合攻关,把握农业发展主动权。聚焦种子、耕地、绿色低碳、生物安全、农机装备、乡村发展等国之大者,组织实施院级重大科研任务联合攻关。其次,将强化链式创新,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一批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区域中心和系列产业专家团,根据重点区域农业差异和产业发展布局,部署从源头科技创新,到技术集成和熟化应用的一体化链式创新。第三,将打造高端智库,提供战略咨询与决策支撑。构建体系完善、平台优化、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新型农业高端智库。做好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研判,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最后,还将完善海外布局,打造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高地。实施国际农业科学计划,聚焦‘一带一路’高质量合作,推动农业科技‘走出去’,推动合作平台建设,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科技外交战略。”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上升为国家行动
时事
好种子北京育 种业之都十年筑基
北京
中国农科院发布年度10项重大科学发现及10项重大成果
乡村
原叶茶标准化:世界上可以拥有两片科技含量完全相同的茶叶
智库
土壤也有大数据 我国建成覆盖全域的高精度数字土壤
乡村
北京小麦育种力量雄厚 处于产业链前端
乡村
逃出“引进退化”死循环 畜禽种业如何“出圈”
乡村
尼玛扎西:我为青稞而生
时事
拼多多冲刺8亿用户,日均订单量已过1亿
食品
中办国办发布意见: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