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学生给高校打分,不妨宽容视之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迟道华
2023-11-23 18:39
这份榜单其实给了失语的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而且其中也不乏价值。

▲资料图。图/新华社


近日,某平台的全国高校评分走红网络,不少“机智评语”成了新的“网络梗”。各地高校对这种“高校评分”的看法截然不同,有学校认为该内容没有参考价值,也有学校认为网友的评价比较中肯。


这份评分的走红,主要是因为它有趣。比如某名校的评价是,“感觉学校一般,我周围没有多少人上这个学校”;有点赞学校管理的评论,“给满分是因为工大让我一个小小硕士住双人间”;也有吐槽学校食堂的评论,“活了20年,第一次知道番茄炒蛋是荤菜”;甚至还有纯粹无厘头的留言,“初恋去了这个学校希望她幸福”。


很难用一句话总结这份榜单,它鲜活而又驳杂,有正面也有负面,有认真评价也有发泄吐槽,留言者有本校学生也有“无关人等”,相当于是一个买家秀+大众点评+网络灌水的综合体。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留言者多数是年轻人,所以难免有一些过激、情绪化的言论。目前已经有一些学校表达了意见。比如云南某大学的值班人员告诉记者,学校层面未加入这种评分,内容没有参考价值,建议看官方渠道发布的榜单。


总的来看,这个大学打分就是个网络梗而已,不妨宽容视之。仔细想想,现在不少大学都热衷于参与各类排行榜,但这些排行榜恐怕很少会把“学生意见”纳入考量。而这份榜单其实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而且其中也不乏价值。


比如学生吐槽食堂不好吃、交通不方便、宿舍条件不太好,这些何尝不是学校应该改进的地方?学校完善管理,其实从留言里就能梳理出一些方向。哪怕有些留言不太好听,但只要是真实体验、符合实际情况,学校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听一听倒也无妨。


而且从更大的层面看,这种民间评价其实也是学生获得归属感的一种方式。其中有一个评价很有代表性:“母校再不好,也得给满分。”其实学生对母校的态度,无论是感激还是调侃,是批评还是嗔怪,都是和学校建立连结的一种方式。


学生在这种对大学的评价里、对日常生活的分享中,获得了一种和母校同框的机会。而在评分走红网络之后,就有很多学生纷纷连夜注册账号,要去给母校打分,这本身也能说明某种心理——学生期待和母校的联系,聚拢在评分的板块下,获得一种身份的证明。


当然,这份榜单不会很科学、严谨,舆论也不必将之视为一种精确的评价。但也因此,这份榜单提供了一种平视所有大学的契机:无论大学办学层次、录取分数线是什么,所有大学都被放在了同一个10分制的标准里进行评价。


由此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一些名校,因为吐槽太多反而分数不佳;而一些有办学特色的大专院校,反倒收获了如潮的好评,评分超过很多名校。


这或许也是这份榜单的另一重价值,它打破了过于简单直接的排名,让所有学校都获得了一次平等展示的机会。哪怕有些学校的名气不那么大、声誉不那么显著,只要认真办学、重视学生,它依然有机会脱颖而出,享受学生的追捧。


这也是今天高等教育提倡的一种导向:人们不必盯着大学的排名转,适合学生的、有办学特色的学校,都应当收获尊重与肯定。而这,也是这份榜单值得被留住的原因之一。


撰稿/柳早(媒体人)

编辑/迟道华

校对/王心

相关推荐
国能置业回应3名本科毕业生招聘情况:不存在违规操作
第一看点
专家:“淄博烧烤”走红背后,社会需要对年轻人有更多的认识
智库
为什么“面子”对中国人那么重要?|专访翟学伟
文化
搜题软件 别让“帮手”成“枪手”
教育
口述史里找灵感,“责任规划师”在北京胡同村庄都做啥?
北京
为什么说学术发表压力大?我们和4位高校文科青年教师聊了聊
文化
对话徐贲: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公共文化”?(2)
文化
高考阅卷过半 约六成考生选“说纽带”
综合
谢飞评翟天临:创作专业不需要理论研究型博士生
娱乐
花120万在《自然》杂志做宣传,南京大学这笔钱花得值不值?
观点
热门评论
老陈
7天前
看了这个榜 学校宿舍条件是吐槽的集火点
7天前
这个榜单真的很有趣
茶叶蛋
7天前
能够包容学生的评价 积极提升自己的弱点 才是好学校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